十一月一日號稱是全港打工仔的大日子,因為每個月被迫供的強積金,終於可以半自由了。打工仔十多年來首次有權為自己的供款選擇積金供應商,應該開心才對。不過,觀察市場反應,似乎沒有因為多了自由而興奮起來,積金供應商之間並未出現萬眾期待的減價搶客戰;打工仔每年只准「轉會」一次,手續又煩瑣,所謂半自由,實情是依舊無得揀。
從積金供應商的部署已可看到,打工仔的自由度很低,期望透過競爭來促使供應商減價,真是得啖笑。綜觀供應商的策略,普遍是提供回贈吸引新客戶,而並非切實地下調收費,至於新推出的低收費基金亦只是零星幾隻。箇中原因很簡單,預咗很多打工仔都走不動,面對少數積極想轉會的,給予一些優惠便可,自然沒有誘因去大費周章減價留舊客。
其實,就算有得揀,亦不過是在現有十多個供應商之間轉來轉去,可以揀選的幾百隻基金,歸納起來很多性質類同。當然,在一眾供應商之間,基金收費比率和回報表現仍有高低之分,理論上有得揀,尤其應選擇回報高而收費又低的。不過,投資往績從來不能用來預測未來回報,而每年又只得一次機會,上了船才發現回報走樣,仍要焗坐一年無得走。
因此相信有很多打工仔會有疑問,為何不可選擇把錢放在銀行儲起來?證監會經常提醒市民,投資有風險,資產價格可升可跌,並要選擇自己熟悉的市場。所以在市況波動難測的時候,很多世界級投資大師都會增持現金,減少持倉。可惜在現行制度下,遇上金融風暴,大市不斷插水,仍要每月乖乖供款入市,打工仔選擇揸現金的半點自由也沒有。
最後,退休保障真的只能靠投資股債嗎?當然不是!買份人壽保險也可以,如可用強積金來交保費,既可為現在買個保障,退休後大吉利是唔死得,可選擇取回這筆錢過生活。此外,買樓也是退休保障的方法,把強積金用來支付首期和每月供款,為現在提供一個安居之所,到年老時,再拿物業去做安老按揭,每月所得可做生活費。這在外國很普遍,香港打工仔卻從來沒有這些選擇。
市場有不少調查指出,很多打工仔擔心強積金供款不夠支持退休生活,可能幾年便用完,業界的反應當然是建議增加供款。其實這些擔心恐怕更多是源於目前的制度有問題,供款要投資於高風險資產,無論賺蝕都被基金經理收取一筆管理費,收費之高又嚴重蠶食未來的滾存回報。如果不作根本改革,不提供更多選擇,還打工仔真正自由,想安享晚年都幾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