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政府推出調控住宅樓市的兩項新辣招後,一、二手交投即時冰封,市場正關注充裕的資金無法在住宅樓市搵食,會否轉向商舖、工廈及寫字樓等物業,繼續投機炒作。在兩年前首次推出額外印花稅之後,很多資金的確轉向工商物業,短炒轉售個案大增;現在短線轉售住宅的稅款變得更高,熱錢若加快流入工商物業,勢必令市況火上加油,政府向這些交易開徵新稅絕不出奇。
市場一向認為工商物業的性質是商業投資,與住宅要滿足民生需要不同,向來抗拒為打壓炒風而徵稅,認為有損香港的自由市場原則,甚至削弱營商競爭力。不過,政府官員已表明,調控樓市的目的是把民生問題放在最優先,也不擔心引入新稅項會影響競爭力。「思想」上既然已沒有包袱,對徵稅便再無顧忌,但相比住宅買家的額外花印稅,採用「增值稅」更加合情合理。
何謂短炒物業,簡單來說是買入物業的目的是用來出售,不會長期持有亦非自用。以商業用語來說,與「做貿易」沒有分別,就如米舖買米回來賣,時裝店買衣服回來賣,本質上一樣。在香港進行貿易活動,如果有錢賺,需要繳交利得稅。那麼買入物業再以高價轉售賺錢同樣是貿易,如不用繳交利得稅,道理上顯然說不通,就看政府有沒有決心執行。
由於開一間貿易公司需要商業登記,而且是開宗明義做買賣賺錢,當局要跟進顯得相對容易。可是,工商物業的短線投資者尤其是以個人名義入市,就算擺明是透過物業買賣賺錢,要跟進並非易事,如要按物業買賣所得,向他們收稅,行得通的方法應是資產增值稅,轉手一次計一次,這樣做並無違背香港稅制的精神,對其他有交稅的貿易活動亦公平。
事實上,短炒物業吸引之處,正是一入一出賺到錢可輕易免交稅。現在住宅有加辣的印花稅,工商物業則完全沒有,吸引力肯定更大。可是,工商物業絕非自成一國,與民生息息相關。政府近期鼓勵工廈改建住宅,作為增加供應的短期辦法,但工廈樓價已炒起,怎吸引業主改建?商舖對民生的影響更加直接,舖價炒高,租金跟着上升,商戶賺埋都是為交租,通脹亦會加劇,生意還有得做嗎?至於寫字樓物業的樓價和租金,與營商競爭力的關係就更密切。
工商物業在營商過程中,屬於生財工具,長線資本投資及短線投機不難分辨,就算不照搬處理住宅需求的一套,也有針對短炒徵稅的合理性。雖然整體市場中,旨在炒賣的應屬少數,但在熱錢充斥下,對營商成本的影響有巨大輻射效應,政府不能坐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