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英復甦之路勁痛苦

當不少投資者在談論美國推出第三輪量化寬鬆(QE3)措施的時候,大家都應該留意英國經濟對整體歐洲的影響。英國目前增長呆滯,主要受三項利淡因素拖累:家庭和金融業的財務狀況仍需修補;外圍經濟活動的支持疲弱,特別是最大貿易夥伴歐元區;雪上加霜的是,過去一至兩年英國的通脹向高於個人收入增長,削弱消費業購買力。不過,有迹象顯示名義工資在明年增長可高於通脹,利好實質消費開支。

由於家庭負債沉重,加上銀行業急需回復穩定,英國只能採取有限措施。回顧過去金融危機復甦的歷史數據,經濟全面復甦所需的時間取決於多項因素,包括爆發危機時的借貸水平、借貸集中於那些範疇或行業、國民儲蓄率,以及其他相關的經濟環節。英國在上述各方面均非常疲弱,重拾經濟穩健之路漫長而痛苦。

家庭減債料需十年

家庭和金融業整頓財政的進程預料緩慢。英國的家庭負債佔可動用收入比率由○八年第三季高位的175%,下跌至今年第二季的146%,接近○四年的水平(見圖)。

部分經濟學家指出,家庭金融資產的升幅與其債務增長相若,意味着淨負債並無增長,究其原因,只是買方或借貸人向賣方買入其資產。關鍵在於自房價下跌和信貸緊縮以來,大部分家庭的負債水平均過高,迫使他們需要致力減債。我們無法得知家庭希望將負債佔收入比率減至哪個水平,但根據九○年代的經驗,預料需時近10年。

銀行業方面,在金融危機爆發時,銀行的借貸比率超過50倍(以非加權資產佔普通股計算),現時該比率已下跌至約33倍。無論是好是壞,《巴塞爾協定III》建議的借貸比率為22倍,維克斯委員會(Vickers Commission)建議大型零售銀行的借貸比率為10倍,銀行仍須大幅減債。

出口主導調整需時

外圍因素方面,歐債危機、美國經濟增長低於長期平均水平,加上中國和東亞地區經濟放緩,均導致英國出口需求疲弱。英國的出口增長較預期緩慢,需較長時期重整,當中包括由消費和房屋市場主導的增長,轉至由出口及商業投資主導。也許,當局可以做的是扭轉過去一至兩年的趨勢,即通脹偏向高於個人收入增長,削弱關鍵的消費業購買力。然而,有關方案亦難以一步到位。

通脹在八月份已放緩至2.5%,預料應可持續降溫。過去兩年,英國的消費物價通脹高於美國或歐元區,反映以下三個因素:貨幣增長在○九至一○年間飆升;提高間接稅的財政政策,例如增值稅、燃料稅和航空客運稅;英鎊走弱。

收入改善帶動增長

然而,現時貨幣增長已減慢(因為貸款需求急跌),加上財政狀況逐步改善(儘管步伐緩慢),名義收入於明年超越通脹的前景轉佳,應可帶動實質國內生產總值增長。

在目前市況下,預料央行將維持利率於0.5%不變。若通脹跌至低於2%,或貨幣增長再度急跌,當局可能會加推資產購買計劃。我預測英國今年的實質國內生產總值下降0.1%,明年重拾1.5%的溫和增長。消費物價指數方面,我預料今年通脹平均為2.6%,明年跌至2%以下。

祈連活

祈連活(John Greenwood)為景順集團首席經濟師,亦從1998年起獲委任為香港外匯基金貨幣發行委員會的委員。祈連活最為港人熟悉的是其「聯繫匯率之父」的稱譽,這緣於1983年他以Asian Monetary Monitor編輯的身份撰寫了一篇文章,提出聯匯的好處,同年港府亦決定把港元與美元掛鈎,至今依然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