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熱錢流入和人民幣持續升值夾擊,港府亦推出兩大辣招對抗高樓價,周末一二手樓市登時一片死寂。有人擔心辣招太辣,對本港的後遺症定然不少,主要憂慮一是損害香港自由市場之美譽;二是二手盤源減少令樓價和租金不跌反升;三是資金轉炒商舖從而推高舖租和物價。
辣招會否產生上述副作用尚待證實,但港府宜保持警覺,正如有關官員上周所言:若措施收到成效,不排除會收回措施。畢竟任何政策都沒有完美,「雙刃劍」不免會傷及有心置業者,如來港工作的外地人士和換樓客等,但在非常時期推非常措施實無可奈何。
港府向境外人士及公司買家額外徵稅屬史無前例,但在外地例子多不勝數,與香港一同尊奉「自由市場」牌匾的新加坡早就徵稅,香港更貼近內地又被聯匯綁死,思想不能太僵化,單靠「港人港地」遠水不能救近火。所以,在內地人利用人民幣升值「八折買樓」的同時,加重對方的置業成本最收效用;優先滿足本地市民置業需求合情合理。
當然,一直以來境外人士和公司買家共佔樓市成交兩成,失去一班內地豪客對樓市之衝擊可以斷言。亦有業主預期二手盤貨源將會減少,反其道而行加價賣樓;從供需定律出發不無道理,但新盤如果銷情不佳甚至減價求售,二手樓亦會同步受壓。現時樓市無疑會經歷一段混亂期,買家也會傾向觀望為主。
不過,更難提防的是熱錢流向,炒家在住宅市場被封殺,難保不會轉移視線轉戰商舖市場。雖然「十‧一」黃金周零售業吹淡風,但商舖租金仍不斷上漲,物價亦水漲船高,受苦的是遭趕絕的小商戶,以及飽受通脹飆升折磨的市民。
兩年前推出的額外印花稅,當時堪稱最嚴厲措施,但招數已老,新一輪量化寬鬆及熱錢又湧至,日後的美國總統大選尚不知鹿死誰手,誰有水晶球預卜未來經濟走向?財政懸崖會否出現?歐債危機會否重燃?釣魚島事件會否重創中日經濟?落藥太重後果或不堪設想,但乾睇樓價不斷上升更不行,泡沫脹大至無可控制,到其一旦爆破之時更可怖。
港府此刻不容怠慢,但若見情況逆轉亦要果斷行事,視形勢而彈性處理,應壓則壓,應撤則撤,因為這關乎佔半數港人已置業者的財產。保障市民安居樂業是為政者之責,自由市場也需要撥亂反正,現在政府出招阻嚇熱錢和炒家不敢造次,盼樓市供應漸追上需求後可重回正軌,但目的已達後便要重新審時度勢,長遠要做的唯一事情是保持土地穩定供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