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經濟周期影響

今年六月美國中西部發生相當大範圍的旱災,導致玉米、大豆等價格急漲。及至九月,雨季來臨,紓緩了旱災帶來的壞影響,當中大豆價格在十月中回落至每蒲式耳低於1,500美仙水平。張嘉駿更指,由於南美農民今年大幅種植相關產品以獲利更多,一三年農產品價格必降。

明年底食品價料下降

張嘉駿解釋,第四季為南半球國家的耕作開始期,由於農產品價格在本年第三季因美國旱災急漲,觸動了巴西、阿根廷等地農民的神經,要多開發土地耕種,多增加每公頃土地的產量,預期一三年的三月和四月有一個大收成,同一時間美國耕作期的開始,他說,到下年年尾,若沒有大天然災害,食品價格應該可獲改善。

「一年有好收成,不代表農業不值得投資,相反要看投資者是否太安於現狀,因為我們看到,糧食需求問題不會有大逆轉。」他指出,單以玉米為例,全世界玉米生產在○○年至一二年間,雖然中間有波動,但十二年來產量大致呈上升趨勢,但是卻有八年玉米的庫存卻不升反跌,顯示需求遠超供應。

至於肉類的生產更加明顯,九○年代中起產量年年有明顯增長,但肉類庫存自○二年起,每年穩定地下跌。張嘉駿指,這是因為新興市場人民的收入上升,對肉類如牛排的需求不斷增加,大量的農作物用於餵飼豬牛等。有統計顯示,一公斤的牛肉,需要8公斤的穀物去生產。

有趣的是無論經濟好與壞,全球對農作物的需求都相對平穩。例如○六、○七年,世界每年GDP(本地生產總值)增長近4%,但農作物的需求增長每年徘徊在2至3%水平。

反觀○九年金融海嘯,GDP倒退逾2%,對肉類的需求增長由原來的3%降至逾1%,但對農作物的需求平穩地以近3%增長。張嘉駿表示,就是因為這種「剛性需求」使農業投資有穩定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