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次按風暴爆煲,到後來觸發金融海嘯,至今超過五年。雖然金融市場已走出谷底,但針對華爾街大型金融機構及被人詬病的賺錢文化,修理及整頓工作現在仍未竟全功,花旗集團行政總裁潘迪特突然辭職便是例證。這單「閃辭」震撼華爾街,同時顯示着要推動那些「大得不能倒」的金融機構改革,前路並不好走,海嘯後遺症繼續困擾市場。
潘迪特即時劈炮的原因仍是謎,但可從近期三單矚目的衝突中看到端倪。第一,花旗在今年初未能通過聯儲局的壓力測試,無法增派股息,惹來股東不滿。第二,潘迪特的薪酬方案被新增的股東投票機制否決,雖無約束力,面子卻盡丟。第三,花旗以蝕本價出售旗下一家投資銀行予摩根士丹利,潘迪特被轟處理得很差。這些衝突背後都有共同點,就是源自海嘯的後遺症。
華爾街大行原本有三個海嘯幸存者,潘迪特是其中之一,其餘兩個分別是摩根大通行政總裁戴蒙,以及高盛行政總裁布蘭克費恩。摩根大通在海嘯期間並未出現嚴重問題,還挺身替政府接收老牌大行貝爾斯登的爛攤子,令戴蒙地位穩如泰山。至於布蘭克費恩,因自詡「替上帝工作」而飽受批評,但高盛總算恢復元氣,讓他保住舵手位置。相反,仍背負着官股包袱的花旗,予人感覺困在十字路口,進退維谷。
事實上,潘迪特能夠在花旗坐足五年,未像其他陷困大行的舵手黯然下台,早就令人稱奇。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前主席貝爾在新書中爆料,批評財長蓋特納關心花旗多過納稅人的錢,並設法保護潘迪特免被炒魷。貝爾毫不客氣地直指潘迪特不稱職,早就想把他趕落台。雖然只屬個人看法,但多少反映出監管機構不喜歡這位花旗行政總裁。
花旗與監管機構角力看來沒完沒了,擺在面前的難題一大堆。新一輪銀行業壓力測試很快又到,今次不容再失;因金融海嘯而來的大量有毒資產,至今還未處理好;根據新監管法規,大型銀行拆骨賣資產的壓力愈來愈高,有排煩;隨着巴塞爾新例將實施,成功講數減輕增資壓力的機會渺茫。無論誰做行政總裁,要同時迎合股東及監管機構,難比登天。
當年一手把花旗打造成「金融超市」的前主席韋爾,近日好像忽然醒覺昨是今非,改口支持把大型銀行業務分拆,回歸傳統貸存業務。這種包羅萬有的金融超市模式,相信是令花旗現在更難擺脫海嘯影響的原因。其實,花旗的處境只是個縮影,是海嘯後遺症的冰山一角,仍未脫困的機構和個人還有很多,美國金融體系要走出陰霾,還有漫漫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