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九月份及第三季經濟數據近日將接續出台,打頭陣的是人民銀行公布九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及「新增貸款」,其中人民幣新增貸款只得六千二百三十二億元,遠低於市場預期。內地經濟主要靠投資帶動增長,投資的動力則來自信貸,當信貸不足便幾可肯定經濟增長不會強到哪裏去。新增貸款出乎意料地縮水,無疑已為九月份的其他數據蒙上陰影。
新增貸款數字至少在兩方面令人意外。第一,按內地銀行的信貸節奏,每季最後一個月都有衝指標、積極放貸的習慣,但九月份的新增貸款反而不及八月份,而且大幅減少約八百億元人民幣。第二,國家發改委配合「穩增長」,上幾個月均傳出加快項目審批,單是早前獲批的鐵路及公路基建項目,投資規模估計達一萬五千億元人民幣,與新增貸款的表現顯然並不匹配。
由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資金來源主要是依靠銀行信貸,往往佔投資規模的一半,之後才是企業自籌資金、發債集資等。由此推算,單是中央近期的穩增長項目,應帶來數以千億計貸款需求,若計及地方政府各自的穩增長投資,信貸需求更是以萬億計。可是新增貸款明顯有落差,是否很多項目仍屬紙上談兵?如果真是這樣,經濟有排也難穩定下來。
另一個可能原因,是私營經濟環節的信貸需求不足,尤其是民間投資及信貸需求快速萎縮,就算政府的投資項目到位也無法彌補。這個可能性絕對存在,一來是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仍處收縮,中小企業的信心非常悲觀,都在全力清存貨而非進行新投資,銀行更是催債多於放貸;二來是樓市短暫回暖後,踏入九月已後勁不繼,拖累房地產貸款需求,這便失去兩股重要經濟增長動力。
當然,還有最後一個可能性,就是人民銀行「從中作梗」,限制新增貸款。市場傳出,人行在上月尾下令四大內銀嚴控貸款增長,顯然並非空穴來風。值得注意的是,九月份新增貸款縮水,社會融資規模卻增加約四千億元人民幣,當中外幣、委託及信託貸款顯著增加,企業債券融資也逾二千億元人民幣,似是刻意要把貸款風險分散,不想集中在銀行。
不過,外幣、委託、信託貸款及發企業債,如非擁有特別關係的客戶或大型企業,是無緣問津的。一般中小企及個人主要還是依賴銀行貸款提供資金。中小企不但撐起經濟半邊天,亦製造最多就業機會,新增貸款遜於預期,意味着他們仍處水深火熱之中,欠缺寬鬆的貨幣政策及信貸支持。由此看來,中央的穩增長政策,並未真正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