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黃金周 效力逐年減

內地一連八日的「十‧一」黃金周假期剛結束,旅遊景點人山人海的場面仍歷歷在目,國家商務部已急不及待派成績,在九月三十日至十月七日期間,全國重點監測的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為八千零六億元人民幣,與二○一一年的「十‧一」黃金周比較,增長百分之十五。究竟這個增幅是喜是憂呢?答案是近幾年來最差的一年。

今年的「十‧一」黃金周,雖然各地都傳出景點遊客爆棚,商戶坐地起價,但以零售及餐飲企業銷售額計算,成績不算理想。因為根據商務部的數字,二○一一年的增幅是百分之十七點五、一○年是百分之十八點七,而這兩年的黃金周均只有七天;○九年的黃金周像今年一樣有八天,增幅是百分之十八。至於○八年公布的是黃金周期間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當年正值金融海嘯,增幅仍高達百分之二十一,今年真的遜色。

另一方面,相對於並非連續放長假期的日子,今年「十‧一」黃金周的表現也不算突出。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八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按年增幅是百分之十三點二,同期餐飲及商品零售增幅也是約百分之十三。試想想,在黃金周期間,數以億計民眾四處旅遊,零售及餐飲銷售增幅較平常日子僅僅多不足兩個百分點,應該說是令人失望才對。

正所謂一節淡三墟,黃金周對消費的拉動作用看似強大,實情是先使未來錢,假期多花了錢,平常日子便要相應減少消費,對整體消費的刺激只是「打個和」。不妨看看去年九至十一月份,這三個月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均為百分之十七以上,差別只是零點幾個百分點,就算十月有黃金周的火爆銷情,整個月份的增長看不到有甚麼異乎尋常之處。

不過,在今年的「十‧一」黃金周當中,還是看到一些正面訊號。雖然內地經濟增長急速放緩,在宏觀層面上令專家擔心不已,但民眾趁長假期舉家旅遊的熱情並未減退,反映在微觀層面上民眾對經濟不特別悲觀。這一點很重要,因為中央希望改變增長模式,想透過擴大消費來帶動經濟增長,黃金周的情況至少顯示內需的潛力仍然強大。

內地搞黃金周長假期這玩意,原意其實很簡單,就是刺激消費,目的是達到了,效率卻很低。民眾把很多時間浪費在塞車、排隊、爭位之上,變相減少了消費機會;商戶坐地起價,亦會令民眾購買服務及商品的數量減少,這是供求定律使然。難怪不斷有意見認為應該實施有薪年假並取消黃金周,讓民眾自由選擇,實行細水長流,刺激內需的效力肯定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