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但是國際金融中心,也是高增值服務中心。競爭力的主要決定因素,在於人力資本的質素。
這些年的社會人士(主要包括僱主和人力資源經理)對大學畢業生提出不少批評,大學的行政和教學同事,或需思考大學教育到底發生了甚麼改變。
雖然適齡人口就讀大學的比例,由筆者年代的不足二個百分點,增至現時的接近百分之二十,但大學畢業生和中學畢業生的平均工資差距仍顯著存在,這經濟誘因,亦是家長爭相投資於兒女身上的主要推動力。
踏入大學門檻,同學從一個戰場進入另一戰場,他們都以爭奪高薪工作為目標。在我與學生的對談過程中,他們認為下列兩項因素,可幫助在職場上突圍而出:
(一)就讀相關商業課程——在金融市場好景的年代,不少尖子課程(主要包括環球商業和金融)的學生,順利投身國際金融機構。
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大型企業或國際金融機構聘請商業相關課程的畢業生,主要原因在於他們的商業知識?抑或在商業範圍以外的知識與能力?
(二)追求高平均積點(GPA)——各大企業在每年的招聘季節,收到的申請書可能數以千計,高平均積點可以幫助同學爭取面試機會,但成功與否,還是決定於同學是否擁有企業尋找的人才特質。值得思考的問題是,只有高積點,而沒有企業追求的人才特質,對職場表現有否作用?
大學新鮮人有的是大學教育的黃金機會,時間都站在你們那邊。如果你認為自己的人才特質還有改善空間,可以考慮筆者的一些建議:
(一)在選科編排上,不要只考慮一些和職業相關的科目。同學可給自己機會去接觸一些陌生科目、一些富有挑戰性的課程、一些要求嚴謹的教授等。這些體驗和學習經歷,有可能擴闊你的知識面,以至提升你的分析力,去應付動態社會的各種挑戰。
(二)同學可以開始思考一些主要的本地、國家和環球議題。如果你肯投資時間在這些議題上,你應在大學畢業前,對主要社經趨勢有一定程度的掌握。
(三)多選修中、英文課程,多接觸內地生和交換生,多閱讀中、英文書籍。這些活動可將你的中、英文知識,從考試水平提升至生活和應用層面。
(四)在大學的學習歷程中,你們有機會接觸不同的評核模式。在考試以外,你可能需要撰寫學術論文,進行個案研究,這些可以是個人或小組習作,你的組員可能帶來不同的意念和技能。
如果你們有勇氣去接受挑戰,將有機會從不同的學習經歷去提升自己,令你們有更充分的準備,去迎接人生和社會的考驗。
馮嘉耀
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企業經濟教授、中大航空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並曾任中文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商業經濟)及中大商學院企業經濟學碩士課程主任。研究範圍包括國際經濟、中國經濟、香港經濟及航空經濟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