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SME:帽商孟加拉拓廠體驗

工資上漲、人幣匯價高企加上歐美對中國原材料以至貨品入口諸多掣肘,令愈來愈多港商把廠房移至東南亞。以製帽起家的金冠企業國際(簡稱金冠),於九十年代成為第一批到孟加拉設廠的港商,迄今在當地已建立紡織、漂染、生產、洗水加工、繡花等六個廠房,僱用員工近9,000人,年營業額達1億美元(約7.8億港元),管理層將剖析他們由中國「走出去」的故事。

金冠於七六年成立,最初在本港設立廠房,及後乘內地經濟起飛,生產線亦移至內地。不過,輸入配額問題於九十年代初開始影響內地製造業,促使金冠考慮另覓生產基地。「當時我們考慮過幾個國家,包括越南、柬埔寨、印尼、孟加拉,最後爸爸決定將生產線移至孟加拉。」

金冠董事顏曉薏(Sally)解釋:「孟加拉曾是英國殖民地,政府架構、法例等與香港相似,而且當地人口充足,紡織製衣業發展已有基礎。加上這一行的投資時間較長,我們想找一個經濟增長穩定的地方,但當時越南經濟增速太快、通脹太高,會加重製造成本。」

歐美市弱 急單激增

結果,金冠自九五年在孟加拉首都達卡設立製帽廠,為了更有效控制原料成本,其後開設紡織、染布、製衣等廠房,實行一條龍垂直生產,順道確保生產質素,卻在無心插柳下,吸引其他公司向金冠買布、染布,不僅開展新的業務,更成為金冠主要收入來源。現時金冠的年營業額大概1億美元,當中布匹、衣服及帽的佔比分別約七成、兩成及一成。

金冠的收入來源近乎100%來自歐美市場外銷。這幾年歐美經濟水深火熱,製造商自然受害,但首當其衝的卻不是外界普遍預計的訂單量急跌。同是金冠董事、Sally弟弟顏家恒(Calvin)指,訂單數量的跌幅並不明顯,反而是急單數量增多了,由以往訂單長達1年,到現在減至2個月便要起貨,故公司更要掌握好執行及時間管理。

量寬影響物料價漲

Sally補充,現時在經營上亦要承擔額外風險,如客戶或最終取消訂單。「有同業本來已完成生產,但因客戶一個藉口,最終整批貨不要。又或客戶一開始信誓旦旦說會訂一大批貨,公司一早準備大量布料,但原來最終訂單數量遠少過之前說的。這些情況皆對公司盈利影響重大,所以現時經營更要隨機應變。」

他們預期,類似情況仍會持續,直至歐美經濟復甦,買家的信心回來才有改善機會。儘管該行近期的訂單數量變化不大,但利潤難免受壓,而這不但是因為外圍經濟差,更主要是物料成本上漲。

Calvin續分析指:「好似今次美國推出第三輪量化寬鬆措施,甚或會令棉花價格較波動,我們要注視。以之前第二輪量寬為例,資金湧去炒商品,棉花價格在短時間上升3倍,其後又打回原形,極考驗公司的成本控制能力。」

稅務優惠利好孟廠

不過,當前環境亦為他們造就一些意想不到的機會。「這幾年我們算幸運,雖然經濟差了、買家的入貨預算縮減了,但他們未有大減入貨量,而是轉而對貨價要求更嚴格。

如中東、日本等買家,過往傾向到內地買貨,但現在為了降低成本,部分已開始到孟加拉等製造成本較低的國家物色額外選擇,又如近期開始有來自土耳其、澳洲、或南美的客戶與他們接觸。」Calvin指。

他們相信,未來10年孟加拉仍是主力製衣生產國,故未有計劃要遷移廠房至外國,但仍會留意其他國家的發展機會,如緬甸、柬埔寨等。Sally舉例,稅務優惠是其中一個重要考慮因素,如現時歐洲大部分國家對由孟加拉製造的貨物,較來自內地有約13%的稅務優惠。

誰知美國之後會否對某國新增稅務優惠,並繼而掀起行內的新一股廠房遷移潮?

金冠於孟加拉設廠所遇挑戰

政府早前修改了最低工資法例,部分工人的工資升幅達到一倍以上。

電力供應普遍不足,廠房要夾雜用柴油,但柴油的發電成本是天然氣的6倍。

每逢五年一次的大選前總有罷工發生,廠房甚或要關閉

當地的塞車情況嚴重

同姓行家的「美麗誤會」

金冠由顏氏家族經營,而已在港上市的飛達控股(01100),其主席同樣姓顏,同樣以製帽起家,兩者又有否關連?Sally表示:「大家都姓顏,可能都是福建同鄉,但我們與他們沒有親戚關係,兩盤生意亦完全獨立。」

交流心得 良性競爭

她猶記得,飛達當年新股上市,不少供應商來電恭賀他們,當時都不明白,後來才知原來不少人將兩家公司調亂了!事實上,金冠迄今未有任何上市集資計劃。

原來,兩家已認識大概20年,見面時亦會交流行內心得。儘管在製帽業務上,兩公司算是競爭對手,但Calvin指,大家的客戶不同,只是良性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