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證券業求存 三招必備

立法會選舉塵埃落定,金融服務界由張華峰當選,另一熱門候選人李君豪僅以6票落敗,反映爭持激烈;張先生與李先生都是業內翹楚,無論哪一位當選,都是憑着熱心為界別服務,希望誰勝誰負都不影響他們的決心及熱誠,繼續團結業界,為明天共同努力。

切勿自貶專業身份

選舉期間,各候選人政綱的主要話題大都圍繞在協助業界爭取發展機會,包括扭轉市場持份者有欠平衡的不合理發展、業內外惡性競爭的影響,以及本地證券服務業進入內地發展的機會等,但是如何令業界可以在本地市場尋找生存空間,以及於甚麼條件下有機會進軍內地市場,大多數候選人沒有提出具體方案或避而不談。

立法會金融服務界的代議士,於未來四年任期內能否協助及帶領本地業界走出谷底,找回生存空間,是眾所盼望的,不妨拭目以待。

談到本地證券經紀業界的生存空間,筆者經常聽到有個說法:「市場發展隨着科技進步,已踏入全面電子化時代,證券經紀中介人的角色必終被淘汰。」

說這些話的人未必完全沒有道理,但投資者對於證券經紀的需求則因人而異,年輕一代或許喜愛自行上網買賣,但也有一些投資者,尤其是年長一輩,仍習慣經紀的貼身服務,而且證券經紀並非純替客戶執行買賣,還會提供投資資訊與諮詢等服務。

證券行倘若只需提供平台讓客戶下單,最簡單莫如僱用一些眼明手快的年輕「機手」,當局也毌須要求證券經紀必須通過專業考試才具備為客戶執行買賣指令的資格。因此,業內人士必須珍惜這個「專業」身份,不應透過非理性競爭自我貶抑。

內地客戶潛力巨大

最近有個專業機構找我做訪問,談到證券經紀業的前途,我對他們說,證券經紀業並非沒有可為,要看業界能否適應環境變遷。本地證券行以服務散戶為主,根據統計每3位本港巿民便有1位有參與股票買賣,伸算起來市場等於有兩百多萬人,且大部分屬於散戶。

除此之外,本地證券業覬覦的內地投資者,13億人口之中只要有10%,單是散戶人數便有逾1.3億名。內地資金自由投資境外市場是早晚必可實現的事,我堅信他們的首選必然是本港市場。

市場發展在制度方面有欠均衡,無疑影響證券行的營運及生存,但所謂「適者生存」,證券行若能與時並進,自我砥礪,依然有生存空間。我對來做訪問的那家專業機構的朋友說,本地證券業的前景,除要靠政府在政策方面協助,扭轉不平衡的市場制度之外,其實也是掌握在證券業界的手上。

證券行要生存,尤其是要取得內地客戶群的信賴,必須同時具備三大條件,一是「服務」,二是「實力」,三是「品牌」,缺一不可。

(本地證券業前途討論之一)

免責聲明:本文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作者所屬任何機構之立場。

許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