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資金乾涸 一體化變虛名

歐央行今日開會議息,市場千呼萬喚的買債計劃可能拍板定案。由央行出手買入歐豬國債,真的是化解當前危機的萬應靈丹嗎?只怕希望愈大失望愈大!剛卸任的歐盟駐港澳辦事處主任簡倩蕾,在言談間不斷提到要團結,成員國同枱食飯不能各自修行。這番話一語道破困難所在,正是各家自掃門前雪愈見嚴重,不但政客和民眾如此,整個市場也一樣,是真正的致命傷。

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推動市場一體化是歐洲跨世代的大工程,被喻為歐洲人的共同理想,直至十多年前歐元面世,成員國採用單一貨幣,一體化的夢才算真正實現。可惜在歐債危機蹂躪下,市場一體化不斷往後退,恐怕會分崩離析,毋須等到任何一個成員國「脫歐」才開始,而是市場力量使然,單一市場已經虛有其表。

當然,市場一體化朝反方向走,可以歸咎文化差異、民眾不滿、政客亂搞及成員國互不信任,把問題一拖再拖,以致危機愈演愈烈,但這些並非最致命。市場存在與否,最關鍵的要素是資金,錢必須不斷流動才能把整個市場維繫起來,否則,任由政客如何吹噓遠大目標都是徒然。歐元區目前面對的正是資金流乾涸,令單一市場不成市場。

單一貨幣的好處是減少交易成本,加快資金在各國間流動,促成真正的單一市場。可是在歐債危機爆發後,歐元區跨國的商業資金流買少見少,取而代之是金融保護主義抬頭。例如各國銀行盡可能不提供跨境貸款;大量資金從歐豬國撤走後無回頭;企業暫緩跨國投資,對歐豬國更是敬而遠之;歐豬國債只好靠本土銀行買入,息率高得嚇人。以上種種都不是一體化市場的應有表現,現在卻無處不在。

從這個角度來看,歐央行出手買債,就能挽救歐元、維繫市場一體化嗎?當然不可能,極其量只是稍為壓抑債息,完全無助於促使資金在國與國之間恢復正常流動。所以就算歐央行排除阻力,落實買入歐豬國債,亦不過是買來一點時間,讓各國進行財政及經濟改革,以便重新吸引境外資金回到單一市場的懷抱。是否做得到?實在非常不樂觀。

簡倩蕾身為歐盟官員,當然不會認同「解體」是一條出路,但她亦承認目前最大的難題是公信力,必須要重振國際間的信心。可是觀乎這幾年來歐盟提出的各種救市方案,均無法提振市場信心,反而每次都換來失望。其實,錢是不太理會政治的,最重要是信心,資金乾涸、債息高得難以承受,就是信心崩潰的佐證,當市場失去血液,一體化也就失去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