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騎牆式救市注定失敗

內地官方及民間兩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先後公布,官方指數九個月以來再度陷入收縮,而滙豐的指數不但連續十個月處於收縮,更跌至近三年半的最低水平。兩個指數來自不同機構,帶出的訊息則一樣,就是製造業毫無企穩迹象,經濟加速下行,多個月來採取的穩增長措施徹底失敗。敗在甚麼地方?敗在中央的「騎牆式」救市注定冇料到!

從年初開始,眼見經濟下行壓力日增,中央顯然並非無所事事,一直把穩增長掛在嘴邊,位置更是愈來愈重要,具體執行上卻顯得力度嚴重不足。人民銀行兩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又減息兩次,可是最新的經濟數據已證明根本做得不夠。此外,發改委據說也不斷加班,每月批出二百個項目,可是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卻在放緩,新增貸款未見配合,怎能穩增長呢?

究竟問題出在哪裏?在於中央的政策自相矛盾,騎牆式想左右逢源。例如既要穩增長,又要調結構,但要告別由投資帶動的模式,對增長必定帶來壓力,尤其在經濟下行時,疊加效應更加明顯。又例如在穩增長之餘,又要嚴控樓價和房地產投資,須知道房地產投資佔本地生產總值比重甚高,這個環節收縮,除非有其他投資頂替,否則不可能穩增長。

政策既要向左行,又要向右行,結果自然寸步難行,從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可看得一清二楚,減息減得多怕刺激樓價反彈,降存備率又怕資金流向重複建設、產能落後的行業。在無計可施之下,只好「逆回購」,說是向銀行定點精準投放的高招。但想深一層,每筆錢的投放時間只有幾天至幾星期,就算釋出破紀錄的幾千億元人民幣,銀行哪會借入短錢轉頭拿來發放長期貸款?這類旨在迴避減息及降存備率的操作,極其量只能紓緩資金緊張,談不上穩增長。

製造業表現是經濟的縮影,由於海外需求差,分項指數中新出口訂單疲弱並不令人意外,現在更嚴重的問題是,本地訂單也走下坡,跌幅甚至大於出口訂單,連帶就業指數亦不斷收縮,反映內需一關也失守,還說甚麼擴大內需穩增長?如果趨勢不變,經濟距離見底仍然遙遠。

其實,穩增長條數好易計,外貿已毋須寄望,惟有靠基建投資帶動,亦可藉此保就業和刺激內需,這便要中央投入財政資源,並且要有寬鬆貨幣政策包括減息和降存備率配合,各方面缺一不可。當然,如果中央仍然認為經濟下行是主動調控的結果,一切盡在預期中,便真的無話可說,否則繼續現在這種騎牆式救市,經濟不往下行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