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公布的深圳非戶籍居民由九月一日起,可「一簽多行」來港的計劃因社會回響太大,暫緩三周待商討。雖然去年內地旅客在港消費逾千億元,卻同時衍生了配套設施不足,治安、文化衝突的眾多社會成本。
個人遊旅客由二○○三年的幾十萬,幾何級數跳升至今年頭七月的1,245.5萬。個人遊實施了接近十個年頭,不妨作個檢討,睇清個人遊對本港貢獻有幾大,年來經營暢旺的零售業正面對本地零售急速放緩,前景又如何。
本港有四大支柱行業,分別是金融、進出口、地產及旅遊。目前,歐美經濟正陷於水深火熱,央行還在計劃是否進一步放水擴大拯救方案的時候,反映經濟氣候未真正轉好,進出口行業短期難寄厚望。至於金融業,只要放眼目前的股市每日成交量,一個月比一個月低,投行炒人之聲不絕,便知道行業未走出寒冬。剩下來的兩大行業──旅遊及地產的發展又如何?
本港樓市愈升愈癲,其中一個原因是內地有錢人湧港買樓,搶貴樓價。上一屆政府更改投資移民可買樓的規定,這屆政府上周四終於出手,公布十項遏抑措施。消息一出,地產股應聲下跌,信置(00083)挫近5%最勁,新地(00016)都跌3.5%。不過,多間券商均認為招數對短期樓市不構成負面影響,地產股挫完一日後大都反彈。近周,中原指數不斷創新高,情形恍如瘋狂派對的最後一節。況且新一屆政府剛上任,餘下有多年任期,較上一屆臨近換班的情況不同,特首梁振英表明若樓價再飆,會考慮更多措施,不排除推出港人港地,被視為變相拒絕內地人來港購樓的措施,本港地產業的未來存在較大的政策風險。
旅遊業的情況又如何?中國旅客已佔來港旅客七成,龐大消費額推動了相關的酒店、餐飲、零售等各類消費。但香港剛公布的七月份零售業總銷貨值,按年僅升3.8%,大幅遜於預期的9%,創下○九年九月以來的新低,總銷貨數量按年僅升1.3%,反映香港另一主要行業都在放緩。
原先放寬個人遊計劃是讓非戶籍居民一簽多行來港,被視為紓解旅遊及零售業的及時雨,希望深圳合資格的410萬人數,以及其他五個城市的非戶籍居民來消費,推動整體銷售額。不過,此路行唔行得通,存有大問號。
首先是深圳鄰近香港,多行簽證容許旅客即日往返,酒店錢都可以慳番。據非正式的統計,最近期來的個人遊旅客消費口味主流已由昔日的貴價珠寶金飾、高檔服飾及奢侈品,變為非常大眾化,搶購的都是日常用品,尤其是奶粉、醫藥用品,甚至是一般食材如油鹽醬醋都唔放過,完全是以前港人北上一味貪平消費的翻版。
瑞信假設,新計劃之下,若每日多1萬人來港,未來12個月估計可帶來131億元的收益,僅佔一三年本港GDP的0.6%,相當於零售銷售的2.7%,似乎難以抵銷目前正放緩的消費氣候。
港股近日回調,零售股算硬淨,借個人遊消息炒起後都無大幅回軟,但上周五黃昏政府公布最新的暫緩做法,相關股份本周肯定要調整。其實,撇開新一輪的個人遊,零售業近年正面對租金狂加的超級壓力,續新約租金要加一倍,業主只加幾成已叫做良心業主,零售市道旺丁不旺財,實際得益的是班收租地主。
收租股今年以來水漲船高,多隻收租股近日繼續破頂或徘徊在歷史新高。據聞有銅鑼灣化妝品零售店原先交200萬元租金,業主一加就要400萬元,結果舖位又落在貴價名錶品牌手裏。加租潮由旅客熱門地點延伸至三四線地區,連做一般街坊生意的零售舖都飽受加租之苦,街市旁的傳統豆腐店都要加六成租,零售業的利潤率不斷萎縮,工資又上漲,所售的產品又未必可適時加價,轉嫁成本,相關壓力下半年將更明顯。
既然市道已變,就算新一輪的個人遊計劃未有暫緩,再多的內地旅客帶來的經濟效益已然遞減,再炒零售股的值博率已截然不同,就算要選亦應順應潮流,由高檔零售轉去留意大眾化口味的零售股,因貴價高消費的光環正在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