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創富:港商北上賣燕窩挑戰大

內地市場機遇無限,近年本港不少中小企亦看準時機,紛紛北上發展。燕之家董事總經理白富鴻稱,由○六年於內地開設第一家分店起,一直都是「摸着石頭過河」。雖然兩地文化及法制不一,但因內地人消費能力強,以及對燕窩需求日益提高,目前來自內地客人的生意佔其總營業額的七成左右,未來將繼續逐步拓展中國市場。

燕之家成立於二○○○年,初時客源以港人為主,故針對香港人速食的飲食習慣,業務亦以即食燕窩為主,乾貨為副。惟自○三年內地個人遊計劃推出後,業務便出現逆轉。白富鴻指,近年香港的消費模式開始改變,內地遊客的消費能力提高,現時成為主要客源。另中港兩地燕窩價格差距甚大,一般內地會較香港貴五成左右,甚至高出一倍。但整體燕窩的來貨價近年卻相若,沒有大幅攀升。

因應市場文化調節策略

他續指,內地客人購買燕窩比較闊綽,每次大約買幾斤左右,多數為送禮之用。現時內地消費者佔總消費額的六至七成,燕之家於內地亦有8間分店,分別設於深圳、吉林、無錫等地,香港分店則有13間。

剛開始進軍內地時,他形容像「摸着石頭過河」,當地雖被譽為商機處處,但因文化、制度及人脈關係等原因,同樣是危機重重。面對13億人口的龐大市場,他指在不同省份設店,面對的困難及挑戰已不一樣。「中國南北文化不同,北方人多食用花膠、遼參、阿膠等補品,而南方人則多吃燕窩。基本上,我們會將香港的營運模式套用於內地,然後按照市場及消費者習慣而調節,但大致上仍以乾貨燕窩及即食燕窩為核心。因內地基層消費者居多,必須透過其他副產品達到最高效益,另外以加盟店方式經營,可減低風險成本。」

內地對燕窩需求大,逾八成的燕窩均進口至內地。惟去年內地經歷「血燕風波」,揭發無良商人以劣質燕窩冒充名貴血燕,以熏製氧化及染色的方法,令燕窩變為血紅色,事件再次引發內地食品安全的問題。提到此風波,白富鴻稱,雖然此事對燕之家的乾貨銷量也有影響,但現時內地分店已不再出售血燕,故對整體經營情況不算太糟。

地產代理轉行即嘗佳績

不說不知,原來白富鴻本身從事地產行業,後轉為開拓燕窩業務。回首創立燕之家之初,他明言當時香港已有兩家知名燕窩零售商,他希望融合兩者特色,集合乾貨燕窩及即食燕窩的賣點。「我本身從事地產行業,九七年轉為地產代理,卻生不逢時遇上金融風暴。在負責租務工作時,結識一位從事燕窩批發的客人,自此成為朋友,亦開始萌生合作念頭。開設第一間分店後,首幾個月的營業額不錯,但其後開始下降,即使穩定下來,亦難賺取足夠資金開設第二間分店。」故他決定於百貨公司設櫃,借品牌效應,達低成本高收益之效,現時燕之家分店分別設於商場、港鐵站、百貨公司及地舖等。

港租金飆升內地客驟減

專業化、多元化、大眾化及禮品化為白富鴻的「四化」經營理念,雖然公司以燕窩為核心業務,但亦會發展副產品如燕窩飲品、燕窩魚蛋、燕窩月餅、燕窩軟糖及燕窩曲奇等,希望以較低的價錢,滲入不同消費群。他指,「年輕人未必買得起燕窩,但可以負擔得起一支二十多元的飲品,從而開拓年輕人市場。另外,在環球經濟不穩下,近年來港的內地遊客數目亦開始減慢,或多或少對銷售造成影響。而本港租金亦不斷上升,如於尖沙咀等人流密集的地方,租金升幅高達1至2倍。但試想想,即使是上市公司,利潤每年要漲1倍都是件難事,更何況是我們這些中小企?」

支援中小企刻不容緩

內地問題食品層出不窮,聲譽早受打擊,白富鴻認為「香港製造」的招牌非常值錢,懶理早年香港廠房北遷的潮流,堅持於本港設廠,「內地無論是廠房或工人薪金都較便宜,可大大降低成本,當然很吸引,不過我覺得擁有『香港製造』的標籤更為重要。燕窩是種高端食品,我想客人食得有信心,在港設廠可以直接操控品質,即使成本較高也沒辦法。至於生產工序,其實大多是『手作仔』,所以廠房現只屬半自動化,當市場對燕窩的需求進一步提升,才會投放更多資金於購置機器,目標是建設全自動化生產線。」

內地品牌起步慢支持多

雖然白富鴻是「香港製造」的擁躉,但他也承認香港品牌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很多內地品牌起步雖遲,卻得到省、市政府的支持而能高速成長,發展速度以倍數計,有些更進身成國際品牌。舉例說,內地有一行家比我們遲兩年開業,但分店已經遍布各省,最高峰達到500間,相比之下,燕之家的分店數目實在是九牛一毛。香港政府對中小企的支援力度小,長此下去,香港品牌很容易被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