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儲局每次議息會議後的一紙聲明,是投資者必看的,由於篇幅所限只能簡單講重點,要了解背後思路,便不能不細讀三星期後才公布的會議紀錄。八月份議息會議紀錄果然有「驚喜」,決策官員已一致認同推出新一輪大規模購買資產行動,能為經濟復甦提供額外支持,予人的感覺是真的很快會有QE3。不過,會否出手是有預設條件的,要看數據行事,仍有「食詐胡」的可能。
聯儲局官員對於推出QE3,態度無疑比以往積極得多。不妨以六月份議息會議紀錄作對比,當時只有「幾名官員」認為需要推出進一步的刺激經濟措施,同時還有些少反對聲音質疑再出招的效用。不過,到了八月便完全不同,會議紀錄顯示「很多官員」認同很快便要進一步的寬鬆措施,除非未來的數據顯示經濟出現實質及可持續增長。所謂「很多」,一般詮釋是代表全部同意。QE3真是從未如此接近成事。
不過,任何事情都要睇全套,切勿只揀自己想看的,否則會犯上以偏概全,今次亦沒有例外,有幾點特別要注意。首先,會議紀錄記載的是三個星期前的想法,當時確實悲觀,但隨後陸續公布的數據,包括非農業職位、零售、房屋銷售等,普遍好過預期。由於講明QE3是否出台要看數據,更要判斷是否具備實質及可持續增長,不排除又要觀察一段時間才定奪。
其次,會議紀錄顯示一眾官員並非只講新一輪購買資產行動,還討論了其他幾招寬鬆政策,包括把「超低息維持至二○一四年底的承諾」進一步延長,以及把銀行存錢在聯儲局帳戶所得到的儲備利率下調,迫使銀行為資金尋找出路,間接鼓勵放貸。換言之,招數選擇還是有的,並非獨沽一味QE3。
第三,是政治因素及出手時機。雖然聯儲局主席伯南克說過決策不考慮政治,但兩個半月後便選總統,這個敏感時候出手會否被標籤為偏幫某一候選人呢?此外,國會預算辦公室剛發表的報告警告,明年一月出現的「財政懸崖」,有多項減稅措施結束,以及開始削減聯邦開支,將拖累經濟大收縮。如果明知半年後經濟更大鑊,聯儲局會否選擇把QE3推遲,好過屆時無招可用呢?
其實,伯南克今年已多次公開說過會用盡一切方法支持經濟,不排除有QE3,講到實牙實齒,令市場無限憧憬,結果不斷落空,預期出台的時間逐月推後。由於QE3已預設多重門檻,官員態度一致只是其中一項條件,還要顧及政治現實,如果九月仍無聲氣,恐怕真的要等到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