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個使人甚感意外的消息是,香港今年突然被評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此消息使人感到意外,因為大部分港人居所狹小,差不多一半的家庭居所都不過500平方呎;而香港的空氣質素亦經常為人所詬病,很難和溫哥華、墨爾本、三藩市、蘇黎世、斯德哥爾摩等歐美澳城市相比。
調查機構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EIU)指香港排名受惠於新引入的評審準則。香港的郊野公園佔全港40%的土地;城市人要避開市區的煩囂,只須短短數十分鐘路程;而且香港城市人口相當集中,不像洛杉磯不斷往外建樓,造成市民出入無車不行的情形。香港有高效率的集體運輸系統,與此不無關係。
EIU新引入的評審準則,本來就沒有所謂對錯。香港宜居與否,真的要看你的造化。有經濟能力或有福氣早着先機或沾上一輩福蔭的人,真的是魚與熊掌兼得,既可享合理的居住空間,也可享環境保育的好處,對此等人士而言,香港當然宜居。然而,對於工時長、收入低、未置業,特別是未能享受公屋好處的人而言,香港被評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像是莫大的諷刺。
無論如何,香港確實有很多優點:香港是全球最安全的城市之一,罪案率低,又享有高度的新聞和言論自由;香港行普通法,高度尊重法治;香港政治和社會穩定,雖然政治爭拗無日無之,卻仍止於爭拗和示威而已;香港人口素質也真的十分不錯,縱使大批市民上街遊行,卻總是井井有條,極少發生不愉快事件;香港稅率低,卻能長期保持穩健財政。
因此,在競爭力方面香港一直排名全國首位;即使在全球,EIU年初發表的調查亦評香港於第四位,僅次於紐約、倫敦和新加坡。
但是,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是:香港的宜居性和高競爭力所為何事?只有在妥善解答了這個問題後,追問如何進一步提升我們城市的宜居性和競爭力才有意義。
其實,提升宜居性和競爭力都應該是為了提升市民的福祉。我們顯然不是要爭高排名去威給人看,而是為了建立更以人為本的城市。
是以筆者認同增撥地的政策方針,但我們更應主動地鼓勵發展商興建更多適合一般市民改善居住環境的單位。市建局更應帶頭去多建宜居的單位。筆者對早前市建局推出的蚊型貴價單位和早前政府推售限呎地十分反感。如果能建七、八百平方呎的單位,讓本居五百多平方呎的人士換樓升級,我們就可在改善部分市民居住空間的同時,為其他無樓人士創造上車機會。
低稅政策固然對香港的競爭力有好處,但香港對巨大的土地暴利採超低的徵稅甚至不予徵稅的優惠實在難以理喻。長遠而言,增徵有關土地的暴利稅對財政持續性和保持低利得稅及薪俸稅都很重要,亦有利於推展各項利民政策。
何濼生
香港大學經濟系學士、多倫多大學經濟學博士,專攻政策研究。研究範圍包括社會保障、教育、醫療、房屋、宏觀經濟、國際金融等。曾任職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經濟部及安大略省經濟局,回港後在香港中文大學及嶺南大學先後任教,現為嶺大教授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