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置業安居的觀念根深柢固,惟一眾80後常高呼置業難,不過另一邊廂仍然有些80後迎難而上,憑自己的能力買樓上車,年輕人或可從中借鑑,同時參考專家教路,盡早實現置業夢。
年僅廿六歲的Baba,大學畢業兩年後已閃電成為了業主,享受獨居的樂趣。她稱:「樓價愈升愈急,再遲一些恐怕完全買不起樓,所以趁有能力便及早上車。」由於家人全部住在香港仔,她也希望於同區置業,「不過香港仔的物業市場有一個特點,就是供應相對少,但幸好於一○年找到位於香港仔海光閣一個不錯的單位,約400呎,適合一個人居住,便以近190萬元買入。」
相比起一些靠父母支付首期而置業的年輕人,Baba就獨立得多,「初出茅廬的時候,人工雖然不多,但每個月都會儲起5,000至6,000元,以及會買一些收息股如領匯(00823),回報用作幫補日常使費。工作了兩年多後,加上自己的積蓄,都有20萬元本錢,之後便去銀行做九成按揭。」
她稱海光閣屬旺中帶靜,交通亦很方便,往跑馬地上班只需20至25分鐘,「而且因為與家人住得近,可以經常去食『住家飯』、享天倫樂,回到自己的單位又可享受私人空間,十分享受目前的生活。」
根據銀行的物業估價,Baba的單位現值300萬元,勁升六成,她打算未來會以樓換樓的方法,買更大的單位,「買樓最難是頭一筆首期,解決了之後就可輕鬆坐享樓價升幅,樓換樓變得容易,我的終極目標是搬進1,000呎的單位呢!」
年紀輕輕的梁小姐,已經是第二次做業主,視買樓為一種長線投資,「我本身有投資股票,會買細價股如重慶機電(02722)短炒,但較傾向買市值大的內銀股長揸,如建設銀行(00939)及工商銀行(01398)。股票短期內可以升得很快,但風險同樣高,所以過往已一直想買樓作為穩陣投資,而且我覺得樓價長遠亦會呈現升勢,便在○九年上車。」
回想起首次置業時,梁小姐坦言慳錢儲首期的日子相當辛苦,「我不想靠家人資助買樓,唯有死慳死抵儲首期,每個月定下儲蓄目標,盡量減少消費及帶飯盒返工,最終與男友儲到20萬元準備上車。」
她本與家人同住港島區,因該區樓價太貴故轉戰荃灣區,○九年買入爵悅庭一個600多呎的單位。
梁小姐表示,趁着去年樓價升溫,又想轉換居住環境,便把升值三成的舊居放盤,購入翠豐臺一個約500呎的低層單位,「翠豐臺雖然距離港鐵站較遠,但環境就很幽靜,這個單位我用295萬元買入,做30年按揭,月供接近1萬元,負擔並不算太大。」
對於美國維持超低息環境,令香港的按揭利率亦處於低位,但日後一旦加息,可會擔心自己的還款能力? 她稱:「買樓前我已經考慮到這一點,也計算過加息後的每月供款,都仍在我的負擔能力之內,而且我的收入十分穩定,所以也不擔心斷供的問題。若樓價繼續攀升,還有換樓的打算。」
金管局最新指引,低於700萬元的自住物業,銀行按揭上限僅七成,年輕人買樓會否難上加難?
事實上,香港按揭證券公司等機構為銀行向七成以上的二按貸款提供擔保,解決了置業人士首期不足的困難外,亦為銀行提供貸款風險保障。但置業人士要額外支付保費,保費約為樓價的2.15至3.95%,貸款者可選擇一次過繳付,或連同按揭貸款一同分期支付,後者要支付較高的保費。
另銀行亦要求貸款者的供樓款項不可超過入息比率五成,而且在計劃下樓價上限不超過600萬元。
進邦匯理研究部總監梁偉民指,打算置業的年輕人應量入為出,每月預留一筆定額資金作儲蓄,比例大約為收入3成,當中7至8成可用作投資增值。他指,「以一個250萬元的物業為例,即需25萬元作首期,若打算於5年內置業,即每年儲蓄目標為5萬元左右,每個月大約4,000元。」
他續稱,年輕人家庭負擔小,支出亦不算多,故可選擇高風險投資,建議投資股票或基金,前者可以藍籌股為主,而後者則應集中於亞洲及中國市場。惟需留意,現時處於低息環境,大部分人的供樓能力較高,但加息後情況卻不相同,要小心出現資金不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