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會議展覽業務,不少人會想到位於灣仔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以及每年的書展盛況,其實會展業現時已經不單單是指展覽那麼簡單,而是已經發展成一套成熟、全方位和多方面的產業,近代會展業已分成四個互相配合的方向,即會議(Meeting)、獎勵旅遊(Incentive)、大型會議(Conferencing)與Exhibition(展覽),一般也以這四個行業的頭一個英文字母來簡稱,所以會展業也有MICE之稱號。
傳統的會展業只是針對展覽一項業務,所以重視的是展覽館的多少,和展覽館面積是否足夠。在這個比較保守的概念下,會展業所重視的是硬體的興建,但當近代會展業朝MICE方向發展,單純的硬件提升已不是會展業的唯一方向。
在會展業的帶動下,會展業要求更多的是軟件上的優勢,因為展覽商要求的不再是簡單的展覽場地,而是展覽的增值服務。例如會議和大型會議的舉行,背後的準備工作就需要項目管理的專業服務,這些專業服務包括場地管理、即時傳譯、保險、物流運輸,更不用說因會議舉行而帶來的酒店、餐飲、旅遊等消費開支。所以在成熟的經濟體裏,發展會展業是需要和其他產業相配套,而不是單一的展覽業務而已。
香港除了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之外,另一個重要的會展場地是位於機場附近的亞洲國際博覽館。對香港人來說,由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開業較早,而且地理環境位於市區,所以廣為大眾所熟悉。然而,亞洲國際博覽館自二○○六年開業以來,一直默默耕耘並已取得了不少成績,例如在二○一○年,根據顧問公司的調查,亞洲國際博覽館的會議及展覽活動,就為香港帶來了134億元的經濟效益,而且更創造了近三萬個就業機會,當中可見會展業對香港的重要性。
會展業既然對香港如此重要,我們自然關心各個展覽館的狀況,而令人欣慰的是,香港每個會議展覽館都秉持香港的優質服務精神,各個展覽館在其崗位上都各司其職,在其營運上都盡心盡力。
可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是,這些努力卻帶來展覽業上的山頭林立,展覽業的運作是各自為政,彼此各自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自己的機構。在這個層面上,具體的說,就是各個展覽館的協調和分工比較薄弱,彼此產生的協同效益不彰,這是很令人遺憾的。
筆者以為,儘管各個展覽館的背景不一樣,它們有的是商業機構、有的是半官方性質、有的是公私合營,但既然展覽館可以為香港經濟發展出一分力,這些都是重要的公共資源,我們希望這些公共資源可以用得其所。
假如我們可以將這些展覽館好好的互相合作,彼此可以取長補短,這些公共資源才可以對香港總體利益作出更大的貢獻。
蘇偉文
恒生管理學院院長兼金融學教授,主要研究興趣為國際金融、金融市場及公司管治,在國際著名財務會議及期刊已發表多篇論文,並著有多本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