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批iBond每人最多分得四手,香港投資者對「零風險、穩賺」興趣毋庸置疑。iBond是首隻能在港股市場自由買賣及具流通量的債券,只是供應太少,食之無味兼欠可持續性,難替本港債券市場破冰。
金融海嘯之後,「食息一族」之退休人士不能幸免,成為「財富轉移」過程中的輸家,定期存款利率聊勝於無,較進取的惟有將資金流向澳元、人民幣或高息股。邢理強可以肯定講句,本港定息證券並非沒有需求,否則當年雷曼迷你債券也不會深入各階層。雷曼迷債對本港債券市場有摧毀性的影響,即使現時極低息環境也不得重生。
迷債本來是一個極佳意念,因為美元債券動輒要十萬美元入場費,普羅散戶不得其門而入,後來有本港金融機構「分拆」為較細面額出售賺取息差,可惜迷債其後已與名稱不符,變質為結構性衍生產品,雷曼檢討報告已隨早前以譴責前金管局總裁任志剛落幕,後遺症仍相當深遠,一朝被蛇咬致三年怕草繩。散戶參與債券市場除在資本有極高門檻之外,金管局的問券評分制亦有本末倒置之嫌,把債券的風險提高至更甚於股票。
這兩年,存入人民幣成為普羅市民避險的最佳選擇,大部分早已「北上」開戶賺取更高的存款息率,四大行的一年定期利率仍有三厘半,更勝於在港發行的中國主權或國開行兩、三年期債券。
然而,隨着今年人民幣貶值及減息周期的開始,「財息兼收」的日子已成過去,欲跑贏通脹要另想出路了。反觀大戶買企業債券穩坐釣魚船,還可向私人銀行以兩厘以下超低息率借孖展買債進一步賺取息差。
本港藍籌公司十年期債券的孳息率普遍為四厘多,四厘一向為敏感數字,因為長期通脹率通常在四厘以下,如果債券息率有四厘以上意味已可跑贏長期通脹,難怪藍籌債券漸受市場歡迎。
INVEST 邢理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