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後市民對社會的訴求明顯改變,港人的核心價值亦有所調整。英治下的香港經濟尚未起飛前,政府不能負擔太多公共開支,社會福利僅是維持生活的最低標準水平。市民若想脫貧惟有自求多福,努力拚搏,但這便創造了世界經濟神話,在短短數十年間發展為環球最富裕的地區之一。
因九七回歸,港府在制度上產生了根本變化,5年一次的特首選舉帶來了重大改革的機會,但亦因政府換屆,令政策不能長期執行。九七前樓價高企,回歸後,特區政府急於推出八萬五政策,再加上亞洲金融風暴及沙士,令樓價大跌,政府收入大降,就業環境轉差時政府也減少社福開支而令民怨沸騰。那時政府已看到問題重心,當時希望引入消費稅以彌補賣地收入減少,但為時已晚,消費稅胎死腹中。
現屆政府上場後只可重拾高地價政策,以維持高企的社福開支,減少民怨,但八萬五政策令港人從小就植入腦袋的「香港地少人多」的信念備受質疑,要再推高樓價便要重建「地少人多」的信念。因此政府便從減少供應着手,首先放棄了主動賣地,改為勾地;亦借環保之名,大幅降低各區土地的地積比率,使可建住宅面積大減。在兩項新措施夾攻下,再加上港人對住屋需求的改變,中國經濟暢旺,港元隨美元貶值,低利息和高通脹的多項因素,樓價便在過去數年飆升,從而引發新一輪的民憤。
要降低高樓價,先要解決政府收入過分依賴房地產的問題。筆者估計新特首上任後不會立即大力打壓樓市,初期只是推出一些短期的降溫措施,但會先解決稅基狹窄的老問題才動大手術。因此當政府建議擴闊稅基時,大家便應當心日後政府可徹底改變土地供應政策,樓市因而轉調了。
近年多了海外及內地買家在港置業,而本地買家的需求也有根本上的改變。九七後金融業興旺,不少業界收入暴增,加劇了豪宅的供求失衡。同時,一般市民亦對居住環境更重視,細屋搬大屋或舊屋換新屋甚普遍。年輕一群受西方思想影響,喜歡脫離父母過自由自在的生活。滿足這些實質需求並不能靠行政手段,相反,不當的行政手段只會加劇樓市的波動,額外印花稅生效後便造成樓市急升但成交減少的怪現象。行政手段的目的是為買樓人士增加障礙,但當大部分市民感覺需要買樓而政府卻以行政手段增加置業困難,這不是與民為敵嗎?年輕人畢業後希望盡快搬離父母過自由的獨立生活,政府應幫助他們達成願望而不是叫他們不好買樓。政府不理解年輕人的訴求,落錯了藥,更令年輕人轉趨反建制和欠缺社會認同感。
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是增加土地供應,令樓市回復供求平衡,樓價才可逐漸回落,亦可滿足市民的實質要求。增加的供應也不應集中於中小型住宅,豪宅與中小型住宅的樓價差異過於巨大,亦易引發一連串的社會問題。
陳超國
第一太平戴維斯估值及專業顧問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擁有二十多年資深專業地產服務策劃經驗,為行內公認經驗豐富的專家。陳氏亦為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資深會員、香港測量師學會資深會員、英國仲裁學會會員及香港政府註冊產業測量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