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實施接近三十年的聯繫匯率制度,當時有份參與設立聯繫匯率制度的任志剛披露不少鮮為人知的內幕消息。他指催生聯匯制度的八三年貨幣危機,根本原因是當時缺乏有效的貨幣管理機制,若當局能及早對症下藥,危機或許可以避免。他並指,聯匯制度推行之初,並沒有如預期般發揮作用,當時的匯價是否由聯匯制度穩定下來,仍具爭議。
八十年代初,香港經濟大幅波動,政治方面出現「中英談判九七年收回香港」的前途信心危機,加上股市出現股災,動搖市民對港元的信心,令港元大幅貶值。任志剛在文章中憶述,在八三年九月廿三日星期六,港元兌美元跌至9.6港元兌1美元的歷史低點。超級市場的白米、紙被恐慌的市民搶購一空,貨架空無一物。穩定匯率成為當時最大的目標。
任志剛透露,爆發八三年危機的根本原因,在於當局欠缺有效的貨幣管理機制,他直言對當時貨幣制度的無王管狀態感驚訝不已,又指當時若能及早對症下藥,八三年危機未必如此嚴重,甚或有可能避免。
對於聯匯制度是否能發揮穩定匯價的作用,任志剛表示「仍具爭議」,又指在制度啟動之初,聯匯制度並沒有如預期般發揮作用。
雖聯匯制度經多次改革而得以強化,如金管局自八七年起相繼推行多次貨幣改革。其中兩個主要里程碑是九八年九月推出七項鞏固貨幣發行局制度的技術措施,主要包括弱方兌換保證和調整貼現窗機制,及○五年五月推出的三項優化措施。
不過,任志剛指出,香港並沒有多少空間能像大部分司法地區,可採用相對傳統的權衡性貨幣政策,來調控基礎貨幣的價格或供應,以達到低通脹、低失業率、經濟穩定持續增長等其他貨幣政策目標。
他補充說,目前的金融危機,為貨幣管理當局如何在非常時期實施貨幣政策,幫助經濟和金融體制減壓,紓緩社會痛苦帶來挑戰,社會亦應該檢討是否在任何時候,不管香港面對的環境如何轉變,也要不惜代價捍衞聯匯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