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財奴:優等生屈就搶食大茶飯

昨日開筆時,恒生指數再次上試21,700點水平,高見21,716點,最終收報21,680點,筆者飲恨20點。不過,筆者直至此刻,仍然懷有信心大市在本周之內,能收於此水平之上。因為,周二仍然見到機構性投資者買盤努力在追入,包括友邦保險(01299)在內的一眾外資保險股。

昨晚歐洲央行再宣布新一輪長期再融資操作(LTRO)的規模,與及歐美資本市場對其反應,將直接影響今日港股走向。

昨日聽某財經電台主持說,規模大了,固然可以當作進一步放水,即使需求規模減少的話,又可以說「市場人士」認為這是歐洲銀行體系轉趨穩定的迹象。事實是否如此,則有待商榷,但坊間傳聞該主持人喜炒期指,此番想必又再揸重好倉。

說起「市場人士」這類名稱或稱號,在這個投資世界中,有很多跟其類似,表面上好像很有意義,而事實上又有很多人不明其所以然的稱號。不少這些詞句,都是新近幾年創造出來的,但背後確實代表了某種意義。另外,亦有一批大家即使天天在說,其實卻對背後意思卻不甚了了。

稱號改得好添優勢

就拿「市場人士」,這個財經傳媒甚為喜歡採用的名詞來說罷!究竟,誰才可以算得上是「市場人士」呢?是股票行最前線的從業員,如經紀人和基金經理嗎?還是從早到晚在傳媒出現的股評人?他們真的有時間去留意市況和大市的變化嗎?或者他們早已淪為只懂得指指點點、毫無見地的偽專家?

不過,無可否認,在投資市場,懂得改名和稱號的優勢,不會比懂得替新生小孩取名字的睇相先生小。看看現任高盛資產管理公司全球主席的奧尼爾(Jim O'neill)先生,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所涉利益超乎想像

作為高盛首席經濟學家時,先生把最高增長的四個新興市場國家,即巴西(Brazil)、俄羅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國(China),簡稱為金磚四國(BRIC)後,便從此扶搖直上了。正所謂「食過翻尋味」,難怪先生近年一直在硬銷新造概念「前沿市場」(Frontier Markets)。但出師要有名,假如有心者過分牽強和穿鑿附會,投資界根本不會接納。

在投資世界,不要以為一個名字無關痛癢,就以「新興市場」(Emerging Markets)和「發展中國家」(Developing Countries)為例,內裏牽涉到的金錢利益,就超越很多人的想像。

原來,除了祖國一直以最大「發展中國家」自居外,以色列由政府到金融界,亦一直自稱為「新興市場」。姑勿論谷歌(Google)和微軟(Microsoft),都在當地有重要軟件開發基地,又或者其個人本土生產值(GDP Per Person)高達31,000美元。

新興市場成為寵兒

究竟,自貶身價有何好處?原來,自○八年金融海嘯之後,大型國際性機構投資者愈來愈願意把大比例的資金放到新興市場。因為他們開始意識到「花非花,霧非霧」,在次按和歐債危機下,投資在發達國家,未必代表低風險。相反,染指新興投資市場,回報較高之餘,風險今時今日隨時較已發展國市場還低。

而且,像以色列和中國這種優等生賴死留在新興市場,就好像Band 1優等學生入讀Band 3中學,考第一有如爭取投資者較大投放比例,同樣容易。至今年初為止,投放在新興股票市場的資金高達3,200億美元,而投放在新興市場債券的金額,更高達4,300億美元,是真真正正的大茶飯。

申銀萬國聯席董事鄭家華

搵樓18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