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二○三○年會是怎樣的光景?從宏觀經濟及發展戰略角度來看,十多年並不算長時間,現在就要開始規劃未來。按國際慣例,中國目前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已屬於「中等收入」國家,如果歷史可以為鑑,未來有兩個可能性,其一是墮入「中等收入陷阱」,經濟發展停滯;其二是超越所謂的「追趕式發展」,讓經濟步入新台階。要走哪一條路,現在就得作出選擇。
世界銀行將於下周發表題為《2030年的中國》報告,警告中國經濟增長可能會快速放緩,這亦是很多中等收入國家普遍面對的情況。世銀認為中國應該縮減目前非常龐大的國有企業規模,並且大力整頓地方政府財政,以此推動競爭和創業,儼然是為中國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獻計。由於這份報告與屬於中央級智囊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合作編寫,有一定權威性。
在金融海嘯後,中國式「國家資本主義」大受青睞,現在反而提倡收縮國企規模,真的是合適出路嗎?其實經濟發展能否登上新台階,即內地常說的轉變經濟增長模式,歸根究柢是經濟效率問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效率無疑較低,但勝在成本也低,可是到了某一階段,如未能更進一步,便會落入高成本、低效率的死胡同;相反,能夠走向更高效率,經濟將有全新面貌。
過去幾十年,中國把低成本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工資低、資源價格低、土地和稅收有補貼,企業維持低效率經營和生產,問題不大,因為針對的是低端市場,來自國際的競爭有限。不過,隨着一胎化政策令年輕人口增長放緩,工資面臨愈來愈大的上升壓力,濫用自然資源產生的社會成本不能再置之不理,加上生產成本比中國更低的國家冒起,成本壓力有目共睹,突圍便要提升效率。
國企賺錢能力高是毋庸置疑的,效率則明顯不相稱。國企的優勢在於有壟斷地位,毋須面對你死我活的競爭,又有政策扶持,向銀行借錢容易,賺錢多實際是得益於有形無形的低成本。不妨舉個例,近年不少國企向國有銀行借錢後再轉借出去套息,輕鬆賺一筆,但資金層層轉手才落到真正有需要的企業手上,運用效率已經大打折扣。
由此可見,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惟有提升效率,以相同成本創造更大的經濟產值,這便需要打破壟斷,支持民營經濟,鼓勵競爭和創新,正是轉變增長模式的內涵。可是,國企本身就是政府的一部分,官官相護,要放棄既得利益談何容易,更莫說退出市場,難怪世銀也只建議以資產管理機構來監管國企,經濟效率可以提升多少,真的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