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韓本土以市值計屬於最大的一家證券公司,早前宣布收縮於本港市場的港股交易活動,只留下專注韓股本身的買賣服務。據說這家具有一定背景與實力的韓國券商,早前踏出國門來港發展的時候,曾懷雄心壯志,要發展成為全球十大投行之一,可惜不到數年光景,便被迫知難而退。本港號稱國際主要金融中心,卻連這樣一個背景不錯的金融機構也容納不下,可真是個很大的諷刺。
事實上,還有更加令人感到諷刺者,便是我們這個所謂區內的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竟然完全找不到一家堪稱具有代表性的本地金融服務機構,包括投行等。特區政府多年來醉心打造本港成為主要國際金融中心,大概忽略了也需要培養本身基層的金融服務體系,鞏固競爭能力。我們引以自豪的國際金融中心竟變成仿似有「魂」卻欠缺了「魄」的軀殼,最終港人自己原來都無法直接享受發展的成果。
那家韓資券商在本港的遭遇,一點也不令人意外,該公司在港主力做港股買賣,縱然大市去年日均交投逾700億元,然而,撇除由14家美歐國際金融巨霸包攬高達53%之後,餘下四成七,即大約320餘億元由大約460餘家的券商分攤,平均計算每家券商最多也只有7千餘萬元的生意額!縱然那家韓資券商因本身規模較大,或可分享到較多份額的生意,但相對因競爭激烈引致極度低微的佣金收費,以及諸如這類來港大張旗鼓的金融機構,其營運成本一定不菲,要達到收支相抵恐怕十分困難,持續虧損於目前情況下勢所難免,放棄有關業務,來個「壯士斷臂」,是最終唯一的選擇。
過去近20年,大小內企來港上市數目逾600餘家,集資額以萬億港元計,能夠在上市承銷工作分一杯羹,是眾多投資銀行家的夢想。我相信那家韓資券商除了經營港股買賣服務之外,也是抱着上述希望而來,想藉此完成進身全球十大投行之一的美夢。然而實際情況是,內企來港上市的數目雖多,能登上保薦人或承銷人榜上的公司,主要都是那三、五家令人耳熟能詳的國際金融巨霸,加上數家因透過本身在內地的系統以及人脈關係才能沾得上邊的中資金融投行,莫說是土生土長的本港投行無緣參與,就算是多年以來早已在本地扎根,具有一定規模與實力之日資及星資大型投行,也大都只能望門興嘆,故上述那家韓資背景的券商怎能不失望而回呢!
港股交投及投行業務大部分都被少數國際大行壟斷,就連前述此類來自區內其他主要市場,於其本土具領導性地位的投行及券商,於進入本港市場之後也發覺難以競爭,則實力普遍比較薄弱的本地中小型券商及投行其處境更加不問可知,本地的為政者時常都說本地業界不思進取,不自我增強競爭能力,但是他們卻從來沒有自我檢討,長期以來醉心打造本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結果,已不自覺地讓市場過度向少數國際金融巨霸傾斜,根本沒留空間讓本土的業界進行發展,外資於本地市場已形同壟斷,本地業界要扭轉這個形勢,除非獲得政府政策的支持,否則只能苦苦掙扎,本港縱然最終名成利就,真正成為了主要國際金融中心,但其所留給港人及有關業者的,卻是永不能彌補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