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股市隨着中國放寬存款準備金率而上揚,來到二月下旬,配合希臘召喚的救援計劃進入歐洲元首畫押簽署階段,各地股市氣氛都氣勢如虹。而市場的勇進,相信是受到業績期以及價廉物美的估值支持外,主要的還有來自資金流動的熱能。
內地調低存備率,估計為市場釋出約4,000億元人民幣水源,令投資者如夢般的升市派對音樂可再「Encore」。除人行公布銀行準備金比率下降至20.5%外,亦關注歐元區財長會議對希臘的輸血續命安排,令歐元兌美元從1.26邊緣升至近日1.32以上,看來故事帶來的驚喜已「擠牙膏」般釋出,在最後結果公布時,是否仍再值得回味?
或許內地的措施是對出口赤字的應對,數據報出日本貿易赤字在一月份進一步擴闊至1.475萬億日圓,寫下歷史紀錄。所謂唇亡齒寒,中國作為亞洲出口大國,減官息推升信貸,希望以內銷推動經濟增長,以上構思都可能在投資者意料之內的事。人行開始放下控制通脹的重擔,股民理應掌聲鼓勵,但不要忘記本年乃政治年,其中內地亦有權力交接。
過緊過嚴的貨幣政策一旦令增長放緩至某程度,而令政治出現不穩,人行如何擔當?內有房地產低潮打擊消費,外有全球經濟放緩拖慢出口,人行棄物價保增長不無道理。但換個角度來看,筆者都多次提及,減息、減存備金、QE(量化寬鬆措施),凡此種種措施都在歡呼聲背後告誡投資者,經濟前景不是預期的「爽」。再者,本年各國銀行都要為施行巴塞爾國際新基準三而準備充裕的資本,人行行動可為銀行業內減壓,並不是像投資者所想,水源可全注入股市或樓市內。
然而,是次人行減存備率行動後,翌日上海、香港恒指及國企都出現高開低收的格局。雖然眾多分析仍看好恒指升至22,000點以上,而年初至今全球股市回報跳升10%,新興市場上升15%比比皆是,災區的歐洲股市亦攀至10%的邊緣。直接或間接量化寬鬆的安排,在日本、美國、英國甚至歐元區都先後出台,但每每繼後都有抗藥性,首次推出或叫好叫座,但隨後都被評為雷聲大雨點小。恒指或又來到調整的時間,投資者又可考慮在往後高位沽出30至50%的股票,再靜待低位再度吸納。
筆者早年已曾建議使用「固定資產類別比率」的投資策略,簡單的運作已可捕捉升市跌市的機會,提升整體組合的回報。方法是按某百分比比例持有兩類或三類資產(如70%股票及30%現金)。一段時間後,檢查各資產比例,若比例與預設百分比不同,則賣出超出預設比例之資產,繼而買入低於預設比例之資產,重置不同類別資產的預設百分比。若參照現市況,從去年八月筆者建議投資者待跌市買回股票,在相對的高位有紀律地沽出減持,經過這半年,股票比重應重越預設的資產比例,重新回到預設值,有助提升長期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