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數月中央一直強調會實行「不鬆也不緊」的貨幣政策,一切以「保增長、調結構、防通脹」為目標,這些絕不是空泛的口號。就以存款準備金為例,自去年十二月初調低0.5%後,市場曾多次預期人行會在各大節假日前後,再度調低存款準備金放水,但這些預期已多次落空。中央深明此時調低存款準備金只會令市場出現一輪亢奮,隨時令通脹再度升溫,故此一直僅以逆回購操作向市場注入資金。逆回購的好處是「放水」金額靈活性極大,且具時效性,期限一到放出的資金就會自動收回央行。
繼上周二重啟公開市場進行了260億元正回購後,上周四央行再度正回購200億元,計及上周到期資金總量為20億元,故此上周央行實際回籠了440億元資金。而一月時人行曾進行了兩次逆回購操作,總計投放3,520億元,這些資金也將於短期內到期收回,顯示人行在春節過後收水意圖明顯。而內地首月新增貸款量僅有約7,800億,這也比市場預期為低。
中央對加大放水力度是有所顧慮的,其中最重要就是防通脹重臨。觀乎上周四公布的內地通脹率為4.5%,當中新漲價因素為1.5%,另3%為基數效應及季節性因素,比起去年十二月及今年一月的新漲價因素分別為3.7%及4.1%,筆者認為內地通脹其實已漸漸受控,但中央仍未敢掉以輕心,積極收回多餘資金,不為掌聲而放水。
這當中可體現到高度的貨幣政策自主性,透過完整而歸一的貨幣政策讓市場清楚理解到何謂「不鬆不緊」。
正如筆者於過去撰文曾指出,只要通脹新脹價因素明顯回落,中央出手救市就會少一個重要顧慮。另外兩個主要因素包括「樓價回落至市民可接受的水平」、以及金融亂象是否受控等。所謂「利為民所謀」,除非外圍突然再度出現信心危機以致影響國民對經濟的信心,否則中央現在仍未有太大必要去加大放水力度。
話說回來,無論是中國內地還是香港均極之受外圍經濟影響,眼前中港兩地均面對環球經濟不明朗。中央的財政貨幣政策給了我們一定啟示,無疑港府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已清楚表示意識到危機所在,筆者認為增加資源紓解民困方向是正確的,但是否值得在現階段就投入如此巨額資源「紓困」則值得商榷。
針對各項扶持中小企措施,如補貼中小企融資擔保保險及優化出口保險等,應有助中小企渡過難關,但這當中仍有改進空間,特別是中小企信貸擔保一項。業界反映比起早前政府推出的中小企信貸擔保計劃,這次按揭證券公司對個案的審批時間相對較長,且不少保單均是由內地母公司於香港開設窗口公司開立,計劃到底最終能幫助了多少本港中小企取得融資,值得深思。
而針對本港稅基狹窄問題,在加大個人免稅額後,未來本港是否仍有足夠彈藥應對潛在經濟隱患,也值得港府加以檢視。
經濟學家 關焯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