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站facebook在千呼萬喚下終於提交上市申請,估值高達千億美元,繼搜尋網站google上市之後,再創美國科網傳奇。fb創辦人朱克伯格,以及google孖寶佩奇和布林,在創業時都是乳臭未乾的無名小子,肯定無想過會有今天的成就,成功除了運氣之外,地利人和亦不可缺。不禁令人有疑問,香港是國際城市,自詡人才匯聚,為何從未出現過這樣的青年創業奇才呢?
多年前有一本非常暢銷的企管書籍名為《藍海策略》,分析一些名垂歷史的企業的成功之道,作者認為這些企業均避開競爭激烈的「紅海」,選擇一個未有其他競爭者涉足的「藍海」,從此名成利就。微軟、蘋果公司、走下坡前的雅虎、google及facebook等,都是藍海策略的表表者,成功發掘未被開發的市場,建立起一套全新「商業範式」,說是改變了世界也不為過。在香港有可能嗎?
其實,發現「藍海」的過程往往並非有意為之,多是為解決本身的一些問題或需要,年輕人亂打亂撞而已,例如不滿足於使用市面流行的電腦而自行開發新品種,又或為方便與朋友聯繫而開發社交平台,因緣際會創出一盤生意。當中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基本生活需要無憂,才有閒暇想其他。另一方面,創業從無到有,通常要五至十年才會有經營突破,此前莫說賺錢,恐怕連生存都有問題,要靠自己的積蓄、家人朋友幫忙或創投貸款,才能撐下去,可惜在香港兩者皆欠缺。
根據這條創業必經之路,便明白為何香港沒有出現像微軟蓋茨、蘋果公司喬布斯或fb朱克伯格的人物。現在一般大學畢業生搵食艱難,中途輟學更慘,初出茅廬即要面對長時間工作,還有心力追尋藍海嗎?碰巧有個創業念頭,在樓價、物價、生活費樣樣貴之下,已沒有多少閒錢和地方支持到夢想成真,幾千元才租到一間劏房,連讓喬布斯埋頭苦幹的車房,又或朱克伯格的宿舍也不如。
此外,香港是金融中心,市場往往充斥着「極端實用主義」思維,一切向錢看、賺錢第一,最好能夠盡快把初創企業脫手搵一筆,因為投資者沒有耐性等到一個新概念開花結果變成一盤生意,企業的存在意義和經營價值頓時變質,怎能培育出改變世界的創新公司呢?香港十年前的科網泡沫及創業板極速衰落便是寫照。
至此應不難明白,為何特區政府說要扶助創新產業,多年來一事無成,乜港物港變成一般寫字樓,因為任何創意也敵不過營商成本貴、居住支出貴、生活費貴等問題。生活逼人樣樣貴的情況不改善,只會不斷扼殺年輕人的創意和創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