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金融風險在去年急速升溫,香港銀行顯然未受太大衝擊,反而能夠乘虛而入。金管局昨天表示,本港銀行業去年第三季的淨息差見底回升至一點二三厘,首三季的經營溢利有兩成二增長,而最新的港元貸存比率則高企在百分之八十四點五,境況不俗。可是一般市民的感受便沒有那麼好,現在借錢買樓要捱高息,紅簿仔依然近乎無息收,偶爾出現的高息搶定存也只是吸大客,無可選擇要為香港「一地三幣」這獨特現象默默付出。
銀行業收入不俗,令人羨慕的背後也是身處兩難局面,淨息差降至歷來最低水平,就算見底回升,與以往的風光日子仍然無得比,只好「薄利多銷」,盡量借多些錢出去,可是受制於高高在上的貸存比率,增長空間受掣肘,惟有擇優而噬。不過,銀行的最佳未必就是對市民最佳選擇,難免出現矛盾,這情況在今年肯定會持續。
在眾多銀行業數據中,其中最值得市民注意的一項,就是港元貸存比率,因為比率上升,對實際按揭利率及貸款利率的影響相當明顯,反而對銀行資金成本的影響不顯著,與民生更加息息相關。貸存比率高企,主導因素不外乎兩個:其一是存款跟不上,例如港元新存款增長慢、又或被轉為外幣導致存款減少;其二是貸款升得快,例如本地貸款需求以外,非本地貸款尤其是來自內地客戶的需求更加旺。看來兩者正同時發揮作用。
雖然最新的港元貸存比率已較十一月份的百分之八十五點五有所回落,但幅度細,而且展望今年恐怕也不會有大改善。原因很簡單,歐洲銀行受當地債務危機影響要撤資,在港的貸款開始縮水,這條難得的貸款出路相信很快會被本港銀行填補。此外,金管局決定放寬對銀行人民幣業務的風險限制,催谷離岸人民幣貸款,亦肯定會吸引更多人把港元轉為人民幣,對貸存比率構成壓力。
香港在聯匯制度下,本來就是港元及美元並重,現在又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變成一地三幣,銀行自然樂於提供以這三種貨幣計價的境內外貸款,有生意無理由不做,而且來自各方的需求也令銀行有更大議價力量,提高淨息差。一般存戶便沒有那麼幸運,聯匯令港元存息跟着美息貼近零,借錢成本則上升,有時甚至求借無門。
存款增長遠遠落後於貸款增長,長此下去顯然不健康,兩者背後的原因都要正視,但金管局作為銀行業把關人,似乎更樂於對貸款指指點點,銀行的對應方法便是把資源投放在回報更好的貸款客戶之上,貸存比率看似被壓下來,內裏的矛盾和問題其實並未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