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引述研究調查報道,去年全球首十名投資銀行的亞洲區業務,收入顯著減少13.9%。鑑於競爭加劇及市場疲弱,大部分投行開始調低亞洲市場預測及削減亞洲區業務開支;但大部分投行在削減亞洲業務之餘,仍堅持對中國地區投入資源。
據研究公司Coalition Development的研究,全球排名前十位的銀行在亞洲地區的收入,從二○一○年約258億美元,減至二○一一年約222億美元;而且,各大型銀行在亞洲各主要業務領域的份額都在縮減,當中承銷和諮詢業務,按年由32%降至30%,股票交易份額則從54%降至50%,固定收益、外匯及商品交易也從45%降至41%。
據Dealogic與花旗的數據反映,○五至○七年亞洲新股發售(IPO)的投行收費,平均是IPO融資額約3%,到二○一○至二○一二年時,該數字已降至2%。同時,參與IPO交易的投行數量,亦由○五至○七年時平均約3.2家,增至二○一○至二○一二年時的5.4家。
相比之下,美國上市的企業往往願意支付更高的投行費用。當中,早前上市的團購網站Groupon,其融資規模較小,投行費用卻高達融資金額的6%。
隨着競爭加劇,銀行很可能透過壓縮僱員獎金及裁員,以減低開支。事實上,包括野村、花旗、高盛及美銀等,已先後裁減了部分亞洲員工,分析估計當年度獎勵金發放完畢後,更大規模的裁員將陸續有來。不過,投行亦不會全面收縮亞洲的戰線,雖然來自亞洲市場的收入在減少,惟在中國市場所佔的比重卻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