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民幣兌美元匯價下挫,中國外匯佔款連續出現負增長,資金外流的擔憂已惹來中央注視,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撰文指外匯佔款下降,或因內資加速外流造成,他強調面對國際投資者瀰漫着一片「唱空」中國聲音,中央應正視外資對華悲觀情緒的背後原委,以及由此引起的資金外流對內地貨幣政策的潛在影響。
無獨有偶,人民幣兌美元匯價昨日上揚,並創匯改以來收盤新高,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人民幣兌美元昨以6.3198收盤,升166點子。有分析指是銀行拋售持有的美元頭寸,作年底結清頭寸及鎖定利潤,但亦有消息指市場憧憬中央會採取措施壓抑資金外流。
人行最新數據顯示,十一月金融機構新增外匯佔款跌279億元(人民幣‧下同),計及十月跌249億元,已連續兩個月負增長,加上屬廣義性質的人行外匯佔款於十月更大跌近900億元,為○三年沙士以來首次,反映資金外流情況嚴重,人民幣被拋售的問題可能加劇。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吳曉靈日前便預期,如果明年外匯佔款增長過小,甚至下降,人行將更多地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以釋放更多流動性。
對於外匯佔款是否全因熱錢流走引起,易憲容持保留態度。他指,熱錢加速流走的結論需更多證明,外匯佔款下跌是因外資流走,抑或內資外流造成,尚待確實。他指出,外匯佔款下跌,部分確實由出口增長放緩、貿易順差下跌引起,外國直接投資下降也有所影響。然而環球市況極端不明朗,而中國經濟表現仍跑贏其他市場,風險亦較低,他懷疑已立足中國的國際資本,會否輕易撤離並轉投風險更大的市場。
他認為,一旦實情是內資加速外流,預料對內地貨幣政策有更大的影響,呼籲中央政府應予以正視,而非只聚焦外資流走。
所謂外匯佔款,是指包括人行及內地商業銀行在內的金融體系,因外商直接投資及貿易盈餘等買入外匯並沽出人民幣的淨額,所以金額愈大意味市場上流通的人民幣愈多,反之就愈少。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表示,中國雖有資金流出,但從國際資金流向看來,其他新興市場包括俄羅斯、印度及巴西都有資金流走,所以中國的資金流出情況尚算正常,加上中國有3.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應可承受外資流出問題。
易憲容補充,面對外來對中國的悲觀情緒,中央應深入探究背後原因及應對策略,對經濟政策作出適當調節,以推動經濟反彈。
A股昨日偏軟,反映市場信心依然不足。滬綜指跌0.67%,收報2,190.11點;深成指亦跌1.12%,收報8,876.19點。投資者擔憂內地宏觀經濟下滑,致A股市場近期持續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