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玲距離:均分財富的後果是…

上周四下午,我的工作地點由中環辦公室轉到附近一個大型購物商場,那天我的特別任務就是幫助一個慈善團體義賣。在這個售賣聖誕精品飾物的攤檔,賣出貨品的收益將撥捐慈善用途,幫助長期病患的兒童達成心願。

除了我之外,還有其他來自不同部門的同事參與今次活動,既有前線銷售人員,也有負責後勤的技術支援同事。做善事無分種族國籍,我便和幾位分別從印度、韓國或內地來港工作的同事,全部塞進一個狹小的賣物攤檔,為這個慈善機構出一分力。雖然推銷未必是每個同事的強項,向陌生人推銷甚至會感到尷尬,但平日嚴肅的同事也帶着開懷的笑容,就知道用心做善事總是會令人快樂。

你可能奇怪,金融界分秒必爭、日理萬機,一間大銀行怎會容許員工在辦公時間內離開崗位跑去當義工?這正是公司的文化,鼓勵員工積極投身義務工作、貢獻社會,員工開心,慈善機構又可得到幫助,企業又可凝聚員工的向心力,絕對是三贏的局面。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慈善是一種獨特的財富轉移方式。我們自小學習到扶貧濟弱的概念,有能力時就盡力幫助有需要的人。慈善活動籌得款項最終分發到受益人手中,將財富轉移到更有需要的人手上。基於捐款是出於自願的前提之下,施予者和受助人同樣滿足。

不勞而獲值得反思

不過,非自願的財富再分配,又會得出怎樣的後果?我最近在網上就讀到這個故事。一個經濟學教授為學生定下題目,測試班上同學對財富分配的看法,為了令同學有更多反思,教授發起一個實驗:所有同學未來的測驗分數將會完全平分,沒有人會被「肥佬」,亦不會有人拿A。

在第一次的測驗中,所有學生都拿了B,沒有努力過而得到高分的同學固然開心,而曾經用心讀書的同學就相當失落,因為即使曾經努力,最終卻被班上不願意努力的同學拖低分數。到了第二次測驗,全班的成績進一步滑落,所有人都得到了D,到第三次測驗,曾經努力的人也不再努力,所有人得了F,即是所有學生都不合格。

這個故事中同學的分數,正可比喻為社會上的財富。故事結尾還得出幾個結論,好讓大家繼續慢慢思考。其中一個是,在社會上,一個人能夠沒有付出而得到回報,往往是由於另一個人在同一個時空中曾經付出過。故事其實很有意思,值得大家慢慢反思一下。

地產網大革新,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

林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