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急扶危本是普世價值,但在現實生活中,往往難以取捨。在歐債危機中,面對「歐豬國」的財政困境,歐元區強國德國一度在救與不救的兩難局面中掙扎,直至歐央行聯同五大央行出手救市,其救市態度才得以確認,但德國人本身又怎樣看這次歐債危機?德國商會主席Ekkehard Goetting (高恩豪)分享個人的看法。
「歐豬國」的債息急升,歐債危機告急,但作為歐元區最大的債權國,之前德國堅拒為各國政府「埋單」,該國的政府官員多次重申,各國須嚴厲推行緊縮開支及削赤措施,亦不應倚賴歐洲央行。分析指出,早於○二年歐元區成立前,為使國民願意放棄貨幣馬克而轉用歐元,德國政府曾向國民保證,成員國會對公共財政負責任,歐央行也會保持其獨立性,因此德國政府現時向歐洲各國擺出的姿態相當強硬。
為免被財困國拖累,有輿論甚至指德國應「力求自保」,放棄拯救揮霍無度的國家如希臘,讓其有序地退出歐元區,但高恩豪認為放棄某些成員國或令歐元區體制瓦解,站於商人的角度,他覺得今次歐央行聯同五大央行出手救市的決定正確,因維護歐元區的穩定是十分必要的,「自歐元區成立以來,成員國都從中各取所需,德國亦得益不少,實在難以想像放棄歐元區帶來的後果。」他續說:「歐洲各國統一貨幣後,促進了貿易活動,企業因此比以往更容易進入各成員國的市場,也免除了因滙率波動的兌換風險。」
德國號稱為「歐洲心臟」,二戰後經濟快速增長,成為歐元區最大的經濟大國,產業主要以工業及服務業為主,當中鋼鐵業的發展非常蓬勃,令汽車業成為歐洲龍頭,其中「賓士」(Benz)及「寶馬」(BMW)最為港人熟悉。高恩豪表示,該國經濟發展相當多元,「除了重工業,科技發展、醫療領域也是重要的一環,總部位於柏林和慕尼黑的『西門子』便是一個成功例子。另外,很多人覺得法國、意大利主導時裝潮流的市場,但其實德國也不遜色,擁有不少知名品牌如Hugo Boss及Mont Blanc。」
在歐洲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大多錄得負增長下,德國第三季仍有2.6%的經濟增長,債務佔GDP的比率雖達83.40%,但相對歐豬國家的財政狀況尚算穩健。高恩豪稱,歐債危機無可避免地波及德國,由於歐美國民的零售需求減少,亦導致德國的出口定單大減,「聖誕節本來是年內最重要的出口旺季,但不少德國廠家對今年聖誕的生意都不樂觀。」香港與德國的貿易往來也很頻繁,德國現時有約五百多間公司設於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