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焦點本周重新聚焦美國,民主及共和兩黨組成「超級委員會」討論滅赤,但雙方意識形態分歧嚴重,雖然仍未知能否在周三「死線」前達成協議,惟投資者早已打定輸數,亞歐美周一股市均以跌市來投票。兩黨不絕的政治爭拗,已多番拖慢美國的經濟復甦,八月時提高債務上限風波,已使美國主權最高信用評級史無前例地被標普調低,一次錯誤未足為訓,另兩間評級機構——穆迪和惠譽隨時出手,在美國評級的棺蓋上補兩口釘子。
美國失去AAA評級好像沒甚麼大不了,十年期國債孳息率不升反跌至兩厘水平,美債和德債成為目前兩大資金避風港,而美債的流通性又無出其右,大有捨我其誰、不愁買家之氣概。不過,短期無憂不代表長期無虞,一家標普將其降級尚可容忍,兩家評級機構降級將迫使債券基金礙於規條,需重新審視美債的投資價值,對美國以至全球的經濟造成長久損害。
本來一場「佔領華爾街」運動,似乎令事情出現轉機,一些共和黨議員倒戈支持加稅建議,那「百分之一」的美國富豪,部分亦主動游說國會願意加稅,無奈兩黨的鴻溝太深不易一朝填平,大選年臨近黨爭白熱化,更令兩黨寸步不讓,政治凌駕經濟之上沒完沒了。
奧巴馬的促進就業方案亦好事多磨,美國一方面希望提高政府開支刺激經濟,一方面定下削赤目標,成為兩黨僵持不下的死結。錢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是劫富濟貧還是奉行多勞多得,總有得拗。
治愈經濟沒有一個十全十美良方,否則早就做了,也不會有今日的兩難局面。奧巴馬期望提高政府開支,經濟這塊「餅」做大了,政府收入自然增加,經濟逐步會回復增長。但想得美,行不行得通是另一回事。所有經濟政策都是基於很多假設,需要時間來印證。美國兩黨各提出南轅北轍的見解,兩黨主張可謂「大纜拉唔埋」。
美國削赤目標是一萬二千億美元,談判失敗意味一項自動「瘦身」方案自二○一三年啟動,國內及國防開支各佔一半,今年底先叫停緊急失業救助及社會保險稅費兩項福利,間接影響美國的消費。自動方案是一三年之後的事,周三之「死線」並非大限,兩黨在大選前勿得失選民才是重點。
意大利新內閣全是無黨派人士,目的就是掃除政治障礙,減少政治空耗時機,希臘政界在國家面臨破產危機仍在玩火。美國的政治爭拗由來已久,到今年八月終於付出喪失AAA評級之代價。投資者及評級機構的耐性有限,如果寧陷政爭而不顧債危,歐美債務危機就並非天意,而是人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