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動向:CPI見頂回落 微調炒股策略

內地上周公布了十月份的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4,雖顯示經濟總體仍在擴張,但相較八月份的51.2足足下跌了0.8個百分點,亦是○九年三月份以來最低水平。數值低於市場預期的同時,近季度的經濟增長(GDP)又不斷緩慢地下降,第三季GDP增長為9.1%,不但低於第一、二季的9.7%及9.5%,亦較預期的9.3%為低。重要的指標都在證明,內地開始脫離年前4萬億元人民幣刺激方案所帶來的高增長,經濟放慢的前景愈加清晰。

經濟增長放慢本屬市場的負面因素,但中港兩地股市不跌反升,滬綜指升至逾兩個月新高,港股亦再度挑戰二萬大關。市場反應的背後是大家都憧憬內地將逐步放寬施行逾年的緊縮政策,只要本周公布的十月份消費物價指數(CPI)符合預期,落實鬆手的宏調措施便「大條道理」出台應景,股市亦因而偷步炒上。

緊縮政策有望鬆綁

內地CPI從七月份的6.5%頂位回落,九月份增幅只有6.1%,市場預期十月份CPI會迅速降至5.5至5.7%左右水平。綜合多間大行的預測,通脹持續回落已成為無甚爭議的睇法,但大都認為,市場最關注的存款準備金率及利率的下調,會在通脹跌至5%或以下才會落實,最有機會是明年首季出現,代表信貸過度緊張的周期將成過去。

然而,總理溫家寶早前發出了微調論,在確實提出宏調政策改變方向的訊號前,內地銀行新增貸款量近日就突然加大,估計整個十月份的新增信貸規模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預期全年新增貸款將達到7.5萬億元人民幣,高於年初目標的7.1萬億元人民幣。

內銀股經營勢改善

多出來的貸款額直接注入了經濟體系,受惠的又是哪個層面?最受惠的當然是被視為經濟寒暑表的金融機構。銀行最基本業務是收取存款,向外放貸,緊縮時有錢借不得,無針無線神仙難變,但隨着新增貸款量增加,信貸規模增加,有利經營。

若然明年開始把現時高至21.5%歷史高位的存款準備金率下調,銀行的信貸有望脫離過分扭曲的控制,市場的貨幣供應回升,流動性增加,有利於整體經濟活動,現時一一年平均市帳率只有1.5至1.7倍的估值完全未反映中國GDP增長超過9%的實況,估值過低。

隨政策風向改變,一直為政策付出的代價亦會減少,在港上市的九間內銀股,於過去一個月便由低位平均反彈近五成,升得最勁的是重農行(03618),十月四日最低見過2.15元到上周五收市價3.9元,累積升幅高逾八成。重農行是現時市值最細的中資銀行股,不到92億元市值放大了股價波動,跌市時跌多點,升市時又升多點。

中線可投資的內銀股,就離不開本身的基本因素,在第三季業績中,中國銀行(03988)明顯跑輸,股價近周反彈力度同樣落後。適度放寬政策當前,最好選擇擁有強大存款背景的銀行,工行(01398)、建行(00939)既是其中存款較多的類別,第三季度盈利表現又符預期,不妨睇多幾眼。參考花旗最近給予兩間銀行的目標價5.8元及6.8元,都較現價有約16%的潛在升幅空間。

不過,是次中央放水產生的升市效應缺乏經濟實質增長的支持,歐美市場仍於衰退與復甦之間,未來一年前景仍然充滿挑戰,趁勢炒作時要特別留神。

中國GDP結構轉型 利好內需

中國GDP增長由以往的雙位數回落,估計明年有機會降至8.5%水平,下跌趨勢持續,卻不代表經濟增長不再,或帶有「硬着陸」的風險。

其實早於十年前高盛首席經濟師奧尼爾已對中國經濟做了個全面預測,GDP增長由二○○○年開始便會逐步遞減,到二○二○年時增長只有5%,但下降速度對整體發展沒有負面影響,更預期中國遲早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中國經歷過去三十年GDP平均雙位數增長奇迹後,要進入一個增長較低水平的另一階段屬一個必然的定律,只是進入新階段,經濟結構出現的變化更值大家關注。

隨着最大出口地的歐美經濟急速惡化,中國人均收入增加,內部消費增長將成長期趨勢,不排除消費最終會追及現時佔近美國GDP六、七成的模式。由此,近年被各間券商唱好的內需股,估值較其他板塊高,原因就是這類股份已成為未來的發展所在。

齊心

地產網大革新,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