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驗看美國為負資產紓困

美國國會因為黨派之爭與白宮對着幹,把創造就業及刺激經濟等方案統統拒諸門外,逼得總統奧巴馬要出奇招,把救市措施包裝成行政命令,藉此繞過國會,他更特地跑到樓市重災區內華達州,宣布推出為「負資產」業主紓困的措施。美國樓市與港人好像扯不上直接關係,但回想起八、九年前香港同樣深受負資產困擾,前景灰暗,應可設身處地感受到美國這批苦主的無助與絕望。

奧巴馬最新提出的紓困焦點是協助負資產業主轉按,包括幾個重點。首先,放寬按揭額不多於物業價值一點二五倍的門檻,讓「深度負資產」也可受惠。其次,豁免業主向房貸監管機構繳付費用。第三,申請轉按時毋須做物業評估。第四,提供轉按的貸款商毋須像以往為原貸款商的違規或不法行為負責,相信可讓更多苦主得到解放。

其實,在金融海嘯爆發後,美國政府已推出類似的轉按計劃,試圖穩定樓市,原意是幫助四百萬至五百萬名業主以較低息轉按,可是到今年八月,真正受益的不足九十萬人,佔負資產業主不足一成,成效令人失望,問題主要出在上述幾個關卡。如果無法掃除轉按障礙,就算聯儲局不斷推行量化寬鬆政策或扭曲操作,成功把長期利率壓到很低,負資產業主亦只得個睇字,根本無福消受,捱不下去便只好斷供,讓銀行收樓了事。

不過,協助負資產業主轉按,只能算是紓困而已,期望以此振興樓市和刺激經濟,未免想得太多。道理很簡單,先不說有多少業主能順利轉按,就算成功申請的業主,白宮估計他們每年大概可省回二千五百美元,究竟這筆錢會全部拿來消費,抑或留下來傍身,在失業率長期停留在百分之九的高水平之際,答案已經呼之欲出。

正所謂溫故知新,香港的負資產問題在二○○三年中達到高峰,單計承做七成按揭的,負資產宗數接近十一萬宗,涉及超過一千六百億港元。當年政府也有推動銀行與按揭保險商合作,為負資產業主提供多達一點五倍的按揭貸款,不用先抬錢贖樓,也可用較低息轉按,總算稍微幫補一下。不過,真正讓負資產重生,是隨後出現經濟復甦,樓價終於慢慢浮出水面,負資產宗數才逐年減少。

事實上,負資產對業主造成的心理創傷恐怕更甚。當年便曾有本港業主哭訴已經人到中年,背負着貶值了幾百萬元的住宅單位,把按揭供滿到頭來還是一無所有,非常絕望,努力工作有何用?如果美國的負資產業主也充斥這種絕望心態,對經濟肯定屬負面,給予低息轉按極其量只屬止痛藥,出路始終要靠經濟復甦,這便真的難矣!

地產網大革新,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