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近三年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不斷蔓延,現已波及意大利和西班牙。日前消息透露,中國考慮購入意大利國債,支持意大利紓緩債務危機;同時,總理溫家寶明言希望意大利及歐元區各國,能加快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減少歐美國家對中國操控市場及傾銷等貿易指控。
這種舉動表明,中國嘗試利用本身龐大的外匯儲備,透過金融外交,達致中國在國際政治及經濟的目的。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除了爭取更大的經濟利益外,亦希望表現出一個經濟大國,對國際事務的責任和影響力,提升本身在國際政經舞台的地位。
然而,要充當全球債務危機的「白武士」,中國不得不謹慎行事。雖說中國持有3.19萬億元美元的外匯儲備,但當中1.15萬億美元已投放在美國國債,不要說早前美債被評級機構降級,就算不降級,中國及亞洲各國央行已心中有數,在美國兩輪量化寬鬆政策實施後,美國實質經濟並未有明顯改善,假若真的推出第三輪量化寬鬆,只會令通脹升溫,美匯下跌的機會增大,美債價格將進一步下挫,美匯美債下調,直接令中國外儲萎縮。
如今中國再度承諾,支持歐元紓解債務危機,願意購入歐債,尤其是購入陷入嚴重債務危機的意大利國債。中國現時的外儲約有25%投放在歐元資產,若再度增持,中國應審慎考慮歐債前景。以意大利為例,外債總額達7,900億歐元(約1.1萬億美元),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例達120%。標普已在九月十九日將意大利長、短期主權信貸評級,由展望降至負面。環顧其他受債務危機困擾的南歐國家,情況同樣惡劣,希臘的債務佔GDP比重達143%,去年GDP增長為負6.6%,失業率為16%;西班牙的失業率更達至21%令人憂慮的水平。
就算加入包括德、法等歐元區核心國家計算,歐元區六月份的失業率為9.9%,與美國相若,歐美經濟前景絕不樂觀。
中國外儲投放在美債和歐元資產的比重,已佔去差不多六成,中國是否值得再增持歐美國債和資產呢?雖然中國能透過金融外交,增強其國際政治的議價能力,但亦要考慮能否把多年努力聚積的外儲善加利用。如果中國能爭取購入更多歐美企業(尤其是科技、能源及原料等)的資產,對穩定中國的產業鏈和提升生產力,必然比增持美債和歐債,能對中國經濟創造更大的實質得益。同時亦能為歐美企業的提供資金,推動歐美企業的投資、生產和就業機會,創造雙贏局面。
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經濟學課程主任鄺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