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琪技:你投資夠冷靜嗎?

《巴克萊財富見解精要》(Barclays Wealth Insights)系列研究報告顯示,逾六成香港投資者承認理財決策時欠缺沉着冷靜。儘管香港人財政充裕,惟多達七成受訪者渴望在理財行為上有較大的自我監控能力,較全球平均數值41%為高。即使逾半數香港受訪者(57%)表示願意承擔財務風險,惟卻傾向揀選現金及房地產等他們視為安全的投資工具。

該項《風險與規則:理財決策中的監控角色》研究報告訪問全球2,000多位高淨值人士,從行為財務學的角度深入探討這些富裕投資者。綜觀全球,亞太區受訪者最渴求理財紀律,尤以台灣及香港為甚。相比之下,已發展市場的受訪者最不渴求在理財行為中增加自我監控能力,這些市場包括西班牙、澳洲及美國。

79%人拒由他人代決策

在香港,接近半數受訪者(46%)認為要在金融市場上獲得可觀回報,必須頻密交易。不過一旦涉及理財決策,卻有多達64%受訪者表示欠缺沉着冷靜。在香港富裕人士眼中,最不普及的選擇是將理財決策交付他人(79%)。他們寧可採取各種其他策略來控制本身的決策過程,而有92%會運用規則來作出理財決策,最常用的策略是定出最後期限(94%)以及利用冷靜期(98%)。

今年初開始,本港零售銀行就銷售非上市衍生產品實施最少兩日「落單冷靜期」,新措施已執行8個月,銀行界人士表示,因只有六十五歲或以上長者及首次認購有關產品客戶才在保障範圍之內,受影響客戶人數少之又少,至今運作大致順暢,但外匯掛鈎產品較受影響。

金融海嘯發生了已經有三年的時間,香港政府與證監會為改善投資產品的銷售程序加強監控,避免市民在未完全清楚了解投資細則及內容的情況下作出決定。當中引入的「投資冷靜期」,即是容許投資者在購買金融產品後,能在指定時間內取消交易。

雷曼兄弟之倒閉事件,很多投資者造成龐大的損失,而這些投資者當中包括部分是年紀老邁或以儲蓄存款為主的非進取型市民。因此,雷曼兄弟之倒閉事件發生後引起了大眾市民對銀行的操守存有質疑,並爭論銀行的銷售方式是否違規。

在雷曼事件中,銀行受批評得最激烈的地方,是把複雜的衍生產品出售給年紀老邁或學歷水平低、缺乏投資知識的客戶。所以為了針對此漏洞,業界提議設立「投資冷靜期」,那麼至少可以讓缺乏相關知識的市民,有推翻最初的決定或第二次選擇的機會。日後他們再遇到銀行職員大力游說,把持不定承諾了認購,離開銀行之後,可以有機會再向家人或第三者徵詢意見,這樣可以避免因一時想法偏差,或受到不斷的推銷壓力下做了不明智的決定,將來後悔。而對銀行來說,這個措施也有助減低了將來被指誤導的責任風險。

創盛理財董事 陳寶琪

地產網大革新,即睇最新樓價走勢、最全面地產新聞及筍盤情報!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