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戶沽空當提款 監管勿歎慢板

本港上周突然遇到颱風來襲,雖然沒有造成重大的人命及財物損失,但股市卻遭受另一股沽空「旋風」突襲,拖累恒指上周五重挫百分之二點三,傷勢不輕。全周計沽空金額佔大市總成交逾百分之十一,超過○八年金融海嘯的水平,為傳統十月股災月響起警號。情況並不尋常,值得當局關注。

港府表面禁止無貨沽空,但對於借貨沽空則採取放任態度,變相容許無貨沽空。機構投資者因應本身的特殊需要,有了沽空作對沖風險工具,理論上可減少大市急速下跌的風險。但目前的情況則反其道而行,沽空變成加速跌市的幫兇,淪為大戶的提款工具。沽空工具是否已失去設立的原意,又或者性質已變,當局切勿又再後知後覺,等問題爆煲後才收拾殘局。

殷鑑在前,歐美監管機構在金融海嘯爆發前,對衍生工具隻眼開隻眼閉的態度,最終證明是自討苦吃,釀成一場超級特大金融災難,害人害己。變相容許無貨沽空,到底對市場可帶來甚麼惡劣影響,監管機構有必要及早關注,作出詳細研究,千萬不要以為現時沒有問題就闊佬懶理。

有證券業人士指出,沽空活動不僅脫離原來的本意,而且參與沽空活動的投資者範圍愈來愈廣泛,既有機構投資者,也有個人大戶,中型的個人客戶亦躍躍欲試。在市場突然出現重大的利淡消息時,投資者容易出現人踩人的慘劇。須知現時歐美市場備受主權債務危機打擊,市場信心非常薄弱,再加上內地亦出現資金緊絀的風潮,隨時牽一髮動全身。投機分子利用這種市場氣氛製造恐慌,更容易得心應手。

在金融海嘯橫掃期間,曾經實施短暫性質禁止沽空的國家,幾乎包括所有發達國家,現時仍然實施沽空的國家包括希臘、法國、意大利及西班牙等,反映沽空活動是需要管理的市場活動。歐美市場向來標榜自由及市場導向,他們對沽空採取管制措施,顯然是有感而發,不想脆弱的市場承受更多不必要的衝擊。反觀本港市場對於沽空一直採取放任態度,認為沽空活動並非洪水猛獸,毋須作出過分干預。這是典型的官僚心態,以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可惜這種鴕鳥政策只會令本港在歐債危機威脅下,成為全球唯一不設防的金融市場。回顧本港股市近期走勢,大上大落的市況愈來愈頻密,對於一個成熟市場,這是不正常的現象。港府官員若再執迷不悟,只會令本港股市成為一個最易受傷的股市。任由大戶在本港市場予取予攜,最終是禍是福,大家心裏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