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製造業萎縮傳遞另類喜訊

內地製造業繼續陷於困境,滙豐八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預覽值只得四十九點八,連續兩個月低於五十的盛衰分界線,反映很多企業經營正在萎縮。由於這類指數比較偏重從事出口的企業,在歐美經濟沒有起色下,不易翻身。經濟數據表現差,相信會促使中央採取紓困措施,但這樣做並非為了扶助外貿企業,而是更有必要穩住投資及消費這兩大火車頭,對投資市場來說,可視為製造業萎縮傳遞的另類「喜訊」。

製造業向來有周期性,一般在年中處於谷底,到八月便回升,但最新的預覽值較七月只上升不足一點,顯示反彈力度疲弱,與中國兩大貿易夥伴,即歐洲及美國經濟轉壞有很大關係。在各項分類指數中,採購數量轉為擴張,出口新定單亦見反彈,反而庫存量繼續收縮,可見企業仍以消化庫存來應對經營困境,短期難望大幅度擴張。

從這個角度來看,內地的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更像是歐美經濟的先行指標,早在兩地經濟再度步向衰退前,已經率先大幅回落。因為中國是世界工廠,歐美則是內地產品的兩大市場,必然有因果關係。歐美經濟不振,中國推出刺激出口措施亦無濟於事。商務部官員昨天便承認,面對外需不足,下半年出口面臨新困難,並非危言聳聽。

不過,外界對中國經濟毋須太悲觀,因為外貿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早就變成次要,尤其在金融海嘯後,更淪為拖累增長的元兇。相對而言,投資及消費才是目前中國的經濟火車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超過六成及接近四成。不妨看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在第二季輾轉向下,同期經濟按季卻有約百分之二增長,可以印證這轉變。

換言之,內地只要保住投資及消費,在政策上給予悉心呵護,不出現大幅度減速,整體經濟增長已相當有保證,不會出現「硬着陸」。因此,中央推行的緊縮政策相信會有鬆動的可能,又或至少不會再加碼收緊,但這樣做並非為了打救從事出口的製造業,真正目的是維持固定資產投資的快速增長,以及鼓勵民間消費,可以從中受惠的行業和企業很不同,投資者必須認識清楚。

內地很多專家一值呼籲要擺脫依賴投資帶動增長的發展模式,以目前的情況來說顯得不切實際,如果形勢許可例如通脹見頂,宏觀調控政策的確有放鬆的空間。不過,能否做得到便完全是另一回事,主要制約因素並非在內地,而是來自外圍,正是美國可能推出第三輪量化寬鬆措施,一旦再度大舉放水,內地便很難鬆手刺激投資,屆時環球經濟真的要「攬住一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