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大行摩根士丹利透露,提高新興市場股票持貨比重,達到二○○九年四月以來最高水平,言下之意是亞洲等新興市場再度受寵。消息傳出後,港股大漲六百四十點收市,其他亞洲市場表現亦不俗,這支「摩笛」真有這麼大威力嗎?歐美投資銀行對新興市場股票的興趣忽然濃厚起來,實在毋須大驚小怪,只是又一次施展看風駛的慣技而已。
大概在半年多以前,歐洲債務危機還未重燃,美國經濟增長表面上看還可以,歐美主要股市亦回到金融海嘯前水平,當時不少歐美投資銀行及基金經理紛紛改為看好已發展市場,並掉頭批評新興經濟面臨極大通脹壓力,資產價格到了強弩之末,需要減持云云。現在看來,他們的決定大錯特錯。那麼「翻兜」是否代表新興市場再度一枝獨秀呢?答案是未必!
投資銀行及基金不可能長時間坐擁大筆現金,總要找點東西來買,否則很難向客戶交代,回流新興市場的原因,說穿了是因為歐美表現實在「太爛」,短暫反彈後將再度尋底;相對而言,新興市場尚算有揸拿。此外,避險資金瘋狂搶購美國及德國等國債,把債券孳息率愈推愈低,以此作為投資回報率的參考,歐美資金轉投新興市場的贏面大得多。除此以外,不見得有甚麼突出的炒作題材。
過去幾年,由於亞洲國家未有像歐美受金融海嘯重創,加上政府財政鬆動,一擲千金刺激經濟並無難度,好像中國便一口氣動用四萬億元人民幣救市。現在這一招顯然無以為繼,花錢買經濟增長到了極限,看看本港第二季經濟按季出現收縮便清楚不過,摩根士丹利更以「令人失望」來形容。正所謂見微知著,凸顯新興市場普遍增長乏力、通脹高企。
歐美資金的如意算盤又是甚麼呢?說來有點諷刺,他們並非看好亞洲經濟特別標青,反而認定必受歐美衰退拖累,屆時便被迫放鬆貨幣政策,對付通脹的手段亦要改變,資產價格有望上揚,紛紛押下注碼。美國已講明長時間維持零息,美元貶值勢所難免,亞洲正面臨新一波輸入型通脹,中國人民銀行已率先改弦易轍,容許人民幣加速升值,如果其他央行也這樣做,歐美資金便可以穩賺一筆。
事實上,在大摩透露提高新興市場股票比重之前,很多歐美基金已開始默默行動,亞股早前跟隨外圍大插水,亞幣匯價則異常堅挺,已多少看出一些蛛絲馬迹,等到大行高調放風,說不定已經收夠貨,之後便是等人接貨。還有一點必須注意,就是今次翻兜新興市場,炒作題材並非經濟表現能與歐美脫鈎,股市又能否重返經濟欣欣向榮時的水平呢?股民要跟還是不跟,真的很講究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