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手增持兩房債 外儲投資進退失據

美國國債在喪失三條A後,引發的市場震盪加劇了恐慌情緒,反而強化了避險意識,在市場信心低迷下,美債反受追捧,十年期國庫券孳息再創新低。美債「因禍得福」,儘管信用風雨飄搖,但仍被視為相對安全資產,是世界金融大扭曲的鐵證。

世界金融這種無奈,以中國的取態為甚。中國外儲已持約三千六百億美元這類機構債,金融海嘯後減持美國機構債,今年又突然改為增持策略。所謂美國機構債,就是包括房地美、房利美、吉利美等在內的政府擔保債,較早前同被標普降了級。

這些房貸機構債嚴重資不抵債,雖然兩房債獲美政府方面口頭承諾履行,但顯然已返魂乏術,等待政府處置中。對這類「垂危」美元資產中國外儲都眷戀不捨,難怪中國保障資產安全的呼叫,華府根本不上心。既然美債投資無可替代,簡直皇帝女不愁嫁,人人爭住要,何來不安全?

美債的現狀及中國的態度,無疑顛倒了邏輯與是非,結果道理似乎反而在美國那裏了。中國的行動自毀了說服力,很明顯,嫌不安全你還買?美國幾十年前已告諸天下;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要將問題踢回美元那邊,只是無視當前金融遊戲的現實。

美國的邏輯與是非更絕,在反思金融海嘯元兇時,美國政客認為國際金融失衡是主因,而中國長期的高貿盈、高儲蓄,以及對美國大量借債,加劇了美國的問題。如此倒打一耙的「理據」,堂而皇之用作國際交鋒,美國就是奉行這樣的邏輯。

早在一九九九年,美國前財長魯賓卸任時,還是其下屬的現財長蓋特納,總結「魯賓主義」有一個要點,大意是借債人要對他們所借的債務負責,債主也要為能否收回出借資金承擔責任。對着浸透這種思維的政府,中國有自己一套道理可擺嗎?

在美國政府看來,作為債主你不顧慮能否收回出借資金,一味的借,是自己對自己不負責任。現在明知兩房資不抵債,你還不捨不棄地增持,顯得是自願陷入這個泥潭,出事就是活該了。中國媒體教訓華府,必須「治治借債成癮的毛病」;而美國人很快會反唇相譏:中國須治治買美債成癮的毛病。

中國外儲一味買美債,表面上凸顯了彼此的依賴,實質是中國對美國更為依賴。中國一邊狠批美國不負責任,一邊不得不增持美債,將中國的尷尬暴露無遺。儘管最理性的呼籲疾喊,對美債至少「不賣不買」,但最終還是買,誰更依賴誰還不清楚嗎?

哈佛大學有位教授說,如果我對你的依賴程度,超過你對我的依賴程度,那麼你就掌控着權力。中美間的債務狀況,不容忽視的深層憂慮是,中方的策略主動權恐受損,被美方經濟策略無形地牽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