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股市大插水,恒指昨天暴瀉近千二點,不禁讓人想起二○○八年金融海嘯觸發的環球股市崩圍,擔心第二波海嘯殺到,市場再度冰封,經濟跟着步入寒冬。投資者顯然正在對各類風險資產包括股票、商品、物業等,進行「價值重估」,結論是物非所值,於是爭相清倉。環球經濟形勢的確十分嚴峻,但與金融海嘯相比仍有距離,後市未致於絕望。
這一波大跌市毫無疑問是由標普下調美國評級而起,但極其量只是導火線,並非真正原因。此話何解?環顧世界各地的宏觀經濟表現,在美國失去三條A評級後有根本性改變嗎?金融體系有因此而癱瘓嗎?有金融機構需要政府拯救嗎?那麼投資者的反應為何有如此驚慌?美國被降級真正意義是敲響了警鐘,投資者終於明白不能寄望由一班庸碌政客阻止經濟衰退,對後市已不存幻想。
在金融海嘯後,各國政府的救市招數,是獨沽一味向市場注資,在當時是有效的,因為市場陷入史無前例的信貸緊縮,最需要就是流動資金。可惜這一招帶來的經濟復甦只屬幻象,藥力過後便無以為繼,歐美如此,中國及其他新興國亦一樣。各國政府現在最需要做的是,拿出與之前不同的救市策略,可是歐美的政客根本無興趣,新興國同樣無計可施,衰退重臨已無可避免。
港股不久之前仍在大炒復甦及通脹概念,零售及資源股等板塊炙手可熱,住宅及商廈價格高處未算高,不難想像當市場認定復甦純屬幻象,衰退重臨才是真相,資產價格還可以維持之前的水平嗎?環球股災絕非無緣無故,是衰退因素納入價值重估的結果,當衰退預期愈深,資產價格跌幅便愈大,正是港股短短三日下跌逾二千點的原因,也是昨天沙田一幅豪宅地皮只承了一口價便以底價賣出的原因。
幸好目前面對的主要是經濟問題,而非金融危機,因為市場上銀紙多得很,而金融機構及大企業在海嘯後連番增資,資本水平均較以往高,不像當年不堪一擊。正因為市場並不缺乏流動資金,反而擔心熱錢四處流竄,意味着各國政府就算再次印銀紙大力放水,效用也不大,這亦是為何政客需要拿出與以往不同的刺激經濟策略,結果令投資者徹底失望。
這不等於沒有爆發新一波金融海嘯的可能,歐洲金融體系正是高危點,情況像幾年前美國的信貸危機,因為歐洲銀行擁很多潛在有毒資產。目前,肯定有毒的是希臘國債,重組已成定局,其他歐豬國債會否步後塵,便要看歐盟有沒有決心阻止債務危機拖垮意大利及西班牙。如資產價值重估只考慮經濟衰退,股市要回到去年中的水平;如要計入金融危機,跌回海嘯時的低位絕不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