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口不斷增長,是農產品需求上升背後的一個重要原因。聯合國人口小組預期,全球人口在二○五○年將突破90億人,相等於每年人口增加7,500萬人,而糧食消耗量相對○八年的人口將上升一倍。
現時的農作物不僅用作生產食物,愈來愈多農作物被用作生產燃料,即所謂生物燃料。穀物價格一直偏低,加上石油價格持續高企,為生產生物燃料提供巨大的經濟誘因。
美國參議院早前表決停止為發展乙醇混合技術而提供60億美元資助,並廢除乙醇進口關稅,令農業再度成為新聞焦點;雖然美國國會尚未表決,但外界普遍預期當局將在今年底取消有關資助。現時可再生燃料標準(RFS)的目標仍維持不變,規定今年的玉米乙醇最低使用量為126億加侖,明年及二○一五年則分別增至132億加侖及150億加侖;去年美國的乙醇總需求為132億加侖。美國希望減少對進口石油的依賴,亦同時需要削減財政赤字,令兩者有所牴觸,但後者最終亦獲優先處理。此外,這亦引發日趨重要的糧食供應保障問題:在全球人口膨脹及可耕種土地有限的情況下,應否把農作物用於生產乙醇等生物燃料?
根據目前的情況,生產生物燃料僅佔全球可耕種土地的2%,對整體糧食供應保障的影響不大;不過,美國的乙醇生產約佔30%的玉米產量。糧食供應保障問題的真正癥結繫於簡單的供求定律:可耕種土地的面積有限,但環球人口卻持續膨脹,而且生活水平正逐步提升。
預計全球人口將在二○五○年增至90億人,換言之,未來的糧食需求將顯著增加。由於在過去11年中,有7年的穀物產量未能趕上全球需求,令穀物庫存減少。雖然去年穀物產量創下歷來第三高的紀錄,但仍未能滿足持續增長的需求,今年的預測顯示,穀物收成將創歷史新高,但庫存量仍然緊絀。
若要全球糧食供應配合需求增長,全球糧食產量便須在未來30年增加70%,每年要為此額外投資800億美元。為保障糧食供應,穀物產量須由現時的20億噸增至30億噸,肉類產量亦須達到相同升幅,因此全球必須作出巨額投資,確保能滿足需求的增長;此外,各國亦需致力研究抗病農作物(例如小麥等)。目前國際科學家正探索應對小麥鏽病的方法,這種由真菌引致的疾病會襲擊穀物的莖和穀粒,令農民損失大部分的收成。
對投資者而言,正當全球為解決糧食挑戰而大舉投資之際,那些能夠藉此受惠的農業公司將提供吸引的投資良機。可望受惠於相關趨勢的公司遍布廣泛層面,包括從事軟商品生產、加工、批發及市場銷售的公司,以及肥料、農作物保護產品及種子供應商。
首域投資全球農業基金聯席基金經理麥慧思(Skye Macph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