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美國被標普摘除三條A最高信貸評級,一直在市場預期之內,但降級後的首個交易日,環球股市依然大震盪。連續多日大跌市,被形容是自雷曼倒閉觸發金融海嘯以來最惡劣,任由市場繼續動盪,經濟肯定再陷衰退,因此再一次像海嘯後由國際聯手穩定市場,顯然有必要。七大工業國(G7)及二十國集團(G20),確實已有所行動,在亞洲交易時段開始前發表聲明,表示會密切監察市況,必要時會採取行動,但如此表態顯然不足夠。
如果說金融海嘯後出現市場失效,金融體系搖搖欲墜拖垮經濟,不得不救,那麼現在則是歐美出現政治失效,令市場大亂,同樣會拖垮經濟。政治失效主要反映在美國政客不惜任由債務違約,也要以本身的政治利益為先;至於歐洲,則是政治勾心鬥角,令應付債務危機的措施落後於形勢,永遠被危機拖着走。
市場失效可由政府出錢包底,政治失效更是解鈴還須繫鈴人。所以國際必須合作,還要包括以下的承諾:
首先,歐美需要展示消除政治失效的決心。由於美國可以印銀錢,不可能無錢還,降級根本與還債能力無關,而是還債的決心,美國朝野必須放棄政爭,展示解決債務問題的誠意。歐元區方面,成員國則要以更大的政治器量,調動比目前更大規模的財政資源注入救市基金,不要唧牙膏式撥款,才能令市場相信歐洲有能力阻止危機蔓延。
其次,各國必須排除「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心態。在金融海嘯爆發後,曾有歐洲官員形容這是美國的問題,與歐洲金融體系無關,結果證明大錯特錯。現在情況很相似,只是角色調換了,美國似乎樂見歐債危機升級,避險資金便會搶購美債,不斷把債息推低,變相摑評級機構一巴掌出氣。
最後,不再搞量化寬鬆損人利己。這做法說穿了不過是印銀紙,藉此推低利率、降低資金成本,問題是歐美的利率已經很低,刺激效用一次比一次弱,銀紙卻愈來愈多,結果只會推高商品及資產價格,加劇通脹。長此下去,不但歐美身受其害,令疲弱的消費雪上加霜,對新興市場傷害更大。試想想,新興國收緊銀根抗脹,經濟難免放緩,還有能力扮演救世主為歐美提供市場嗎?
歐美大灑金錢救市,公共財政捉襟見肘,何不嘗試把刺激經濟的重擔交回私人環節呢?美國企業目前持有的現金水平之高,是歷來少見,為何不增加投資創造更多職位呢?歸根究柢是政治烏煙瘴氣,經濟前景變得更不明朗,自然不會輕舉妄動。所以國際聯手不只是說說而已,各國必須公開承諾,還要互相監督,消除政治失效,才能穩定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