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人幣業務 風光過後漸入困境

本港銀行獲准經營個人及貿易人民幣業務已有一段長時間,但出現爆炸性增長,不過是最近一年的事。去年今日,中港兩地簽署經修訂的人民幣業務清算協議,容許企業開設戶口及無限額兌換,銀行之間亦開通跨行轉帳,猶如打了一支強心針,貿易結算及人民幣投資成為必爭的業務。一年成績有目共睹,香港已具備離岸人民幣中心雛形,市場期望未來有更大發展,可惜現實是人民幣業務漸入困境!

香港的離岸人民幣業務能快速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是人民幣國際化,即是在國際貿易及投資更多地以人民幣代替美元。香港在積累人民幣方面沒有大困難,截至五月底,人民幣存款已接近五千五百億元,但除了貿易結算之外,其他用途不多,例如人民幣境外直接投資、小QFII及人民幣股票等多種回流建議,仍舊望穿秋水。市場熱切期待,內地則歎慢板,絕非無緣無故。

人行前貨幣政策委員余永定早前接受內地媒體訪問,一語道出玄機,屬最具代表性。他直言由人民幣結算牽頭的國際化,完全違背政策初衷,沒有降低內地承受美元匯率的風險,言下之意是有必要重新檢討。內地新一代學者說得更直接,就是全盤推倒重來,放棄目前以「貿易結算和離岸市場先行」的策略,改為以「資本輸出和跨國企業」推動國際化。

專家批評現在走了歪路,並非無的放矢。首先,貿易結算雖然累計已過萬億元人民幣,但近九成用於進口,而非構思中以出口收取人民幣為主,令外匯儲備不跌反增,人行持有更多美元,更易受美元貶值所害。其次,離岸人民幣沒有甚麼投資出路,只好尋找方法回流內地,不但為已經過剩的資金環境火上加油,還有倒轉頭逼中央加速開放資本帳的效果。這些罪狀全被算到香港頭上。

現時不清楚中央決策層,對上述不同意見聽進多少。如果這些意見成為主流,離岸人民幣中心便要以境外循環為主,香港這方面的發展勢必大為放慢,因為國際上不知何時才出現像樣的人民幣投資需求。此外,如果是以開放資本帳及人民幣自由兌換先行,然後才走向國際化,屆時上海已可承擔重任,根本不需要甚麼離岸中心幫忙。

人民幣國際化本身就是臨急抱佛腳之作,為的是在金融海嘯後迴避美元風險,由於是急就章,現實與想像有距離並不令人意外。香港的角色說穿了不過是執行政策,聽中央指示辦事,至於本港金融機構一擁而上,亦是市場逐利的慣性而已,不應受太多苛責。問題是現在已洗濕個頭,要返轉頭便大件事。中央有否改弦易轍,不妨留意回流大門是否很快打開,抑或不了了之,從中不難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