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測結果假大空 金融危機難脫險

歐洲國家第二輪銀行壓力測試上周放榜,有「銀」歡喜有「銀」愁。在接受測試的九十家銀行中,八家未能過關,佔整體比率不足一成,資金缺口約二十五億歐元,遠比市場估計約十五家銀行不合格,資金缺口逾百億歐元為少。順利過關的銀行,當然放下心頭大石,至於「肥佬」或接近「肥佬」邊緣的銀行,難免氣在心頭,西班牙央行甚至拒絕接受壓測結果。

負責進行壓測的歐洲銀行管理局對這次成績讚不絕口,認為顯示歐元區的銀行體質改善,有能力應付經濟逆轉挑戰。這種往自己臉上貼金的做法能否取信於人,市場自有公論。諷刺的是,歐債危機過去一年非僅沒有改善,而且不斷擴散,問題核心由希臘擴大至愛爾蘭、葡萄牙,意大利及西班牙的債務警號黃燈已閃個不停,何時轉紅,早成為市場關注焦點。

可是歐洲進行的第二次銀行壓測,與第一次結果驚人地相似,不合格的銀行不足一成,表面成績同樣風光。但第一次壓測由於假設的逆境標準相當寬鬆,更因在第一次壓測中過關的多家愛爾蘭銀行其後相繼向外求助,令歐洲銀行業首次壓測淪為國際笑話。第二次壓測會否製造更多爆笑材料,不妨拭目以待。

從表面資料看,歐洲銀行業第二次壓測的標準比第一次嚴格,「放水」程度有所改善,但值得留意的是,歐洲銀行管理局有官員私下承認,第二次的壓測同樣不夠嚴格,主要是受制於歐洲各主管單位和銀行相互衝突的壓力。更根本的問題是這種由歐洲當局「自己人查自己人」的方式,其實先天不足,令壓測很難建立應有的公信力。

其中一項嚴重的缺陷,是局方在測試假設的惡劣環境中,並不包括歐元區國家賴債這項因素。當然,從歐洲當局的立場出發,要求局方假設歐元區國家債務違約,恐怕匪夷所思,可能引起外間更大的恐慌和震盪,也與歐洲央行一再強調歐元的可信性和穩定性背道而馳。但不將這個假設納入考慮,壓測與現實則相距甚遠,令人覺得當局不食人間煙火。

市場專家對於希債違約的估算,已經由一小部分人士的見解逐漸成為共識。歐洲當局與其繼續做這些自欺欺人的銀行壓測,不如痛定思痛,嚴格規管銀行的經營模式,扭轉銀行為求高回報,置風險管理於不顧的歪風。

須知目前歐美各國的大型銀行仍可屹立不倒,並非單靠銀行本身的實力,而是歐美央行繼續採取寬鬆貨幣政策的結果。嚴格來說,現時全球的金融市場環境仍處於「非正常狀態」,銀行體質似強實虛,大家對此不宜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