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債幫官遮醜 逼港人自我補貼

踏入下半年,本港通脹鐵定逐月升溫,相信不用多久便會突破百分之六。正當市民抱怨購買力被不斷蠶食之際,特區政府宣布發行「通脹掛鈎債券」(iBond),看似在回應社會訴求,說穿了只是財金官員的一塊遮醜布,不但用來掩飾應對通脹無方,還乘機大玩移形換影,購買通脹掛鈎債券的市民,不過是用自己的錢來補貼自己,別以為通脹愈勁便得益愈多,實際暗藏更大損失!

今次由政府發行債券,只針對零售市場,有香港身份證才有資格購買,多家大銀行亦特地豁免認購費用,加上監管機構大開綠燈免除投資風險評估,種種迹象顯示,這批通脹掛鈎債券更像是近乎人人有份的社會福利,多於一般的金融投資,說是政府曲線派糖,絕不為過。錢從何處來呢?自然是公帑而非債券的投資回報。

這批通脹掛鈎債券的收益分為兩部分,分別是一厘的定息及按半年平均通脹率計算的浮息,以較高者為準。按照一些學者估計,下半年平均通脹將達百分之七,換言之,明年初派息時息率隨時達七厘。可是政府要付出的肯定不止這數目,除了支付利息之外,還要承擔行政開支,如果把發債所得的百億港元交給基金經理代管,更要支付大筆管理費,要封蝕本門,相信要有八至九厘的投資回報,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現實嗎?不足之數不外乎要由庫房出錢填補,變相由納稅人補貼自己,通脹愈勁負擔愈大。

由於是政府變相派錢,怎敢肆意大開水喉,結果必然是「到喉唔到肺」。不妨看看,每手通脹掛鈎債券只得一萬港元,還要做到人人有份,相信每名認購的市民多數只獲分配一手而己,一年收取幾百元利息,又怎能抵銷百物騰貴之下的額外生活開支呢!猶如在一個幾吋長的傷口上,貼一片細得不能再細的膠布療傷,只能說句聊勝於無。

市民要想方設法對抗通脹,盡可能保住購買力,歸根究柢就是因為政府應付通脹無方,財金官員一味蹺起雙手說可做的事不多。本港通脹的元兇,離不開租金及食品價格持續上漲,前者與樓市不斷升溫關係密切,後者則與港元貶值推高進口價格息息相關,問題的根源並非始於今天,政府過往如有認真想辦法,現在又何須拿通脹掛鈎債券來掩飾呢?

看透了發行通脹掛鈎債券的前因後果,財金官員說甚麼搞活債市、提高市民對債券認識,根本全屬廢話,否則便應該讓這類債券真正成為市民長期投資組合的一部分,並非像現在說得煞有介事卻無甚長遠規劃。那麼市民應該認購嗎?有閒錢的話無妨,因為這只是取回本來就屬於自己的東西,絕不等於認同政府對應付通脹有承擔,是非黑白很清楚。

跨媒體地產網新居入伙 幾萬個精選樓盤 歡迎睇樓!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