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妍語:咖啡經濟學探究營商

在中環,咖啡店的密度在世界上或稱得上首屈一指。東起和記大廈、西至國金二期,在這塊彈丸之地上的彈丸,竟然有20家星巴克咖啡,共超過140家咖啡店!如果一個人用一小時走遍中環,那就是說他每走3分鐘便會碰上一家星巴克,不到30秒便會路過一家咖啡店。我們真的那麼愛喝咖啡嗎?

看看咖啡店內提供的選擇,最為人熟悉的Espresso、Cappucino、Latte等,餐牌上沒有小杯的價錢,從中杯到特大杯,價錢約在22至40元不等,僅較酒店稍微便宜一點。一位在咖啡店當實習生的朋友跟我說,這些意大利語的各種咖啡名字,不外乎是咖啡豆、牛奶和泡沫的各種組合,比如說Cappucino就是咖啡、牛奶和泡沫各佔三分之一。偶爾客人會選擇加不同口味的糖漿,如雲呢拿、綠茶、草莓等。

找出顧客願付最高價

投行裏有很多人習慣一天喝上兩、三杯「強力」咖啡,雖然喝咖啡對我沒甚麼提神作用,卻是令我鬆弛一下的機會,偶爾陪同事走幾分鐘,離開空調環境到外面走走。那裏雖然已有兩家並排的大型連鎖咖啡店,但無論是早上或下午,窄窄的櫃台前總是大排長龍,我想除了我會每天都去看看那餐牌之外,大概沒有人會留意餐牌上的價錢有否變動,也就是說,那是完全非彈性的需求。

上月介紹過巴菲特學說的新書,今次我向讀者推介這本《臥底經濟學家》,它剖析了咖啡店的經營模式,以及咖啡店怎樣利用令人眼花繚亂的咖啡種類來讓顧客「不打自招」,心甘情願地掏錢出來。作者以獨到的經濟學角度,像戴上X光眼鏡的臥底般走在街上,從日常生活的例子中看穿各行各業的經營模式和他們背後的動機,把深奧的經濟學帶進尋常百姓家。

根據作者的研究,一杯咖啡的原料成本僅為售價不及10%,那麼咖啡店要把利潤最大化,最理想就是找出每位顧客願意支付的最高價錢。既然不能把咖啡的價錢分作富人價與窮人價,也沒法舉行拍賣,那麼只能給予顧客一系列似是而非的選擇和價格,讓願者上釣,把「闊綽」和「孤寒」的顧客自動區分開來,讓其不會損失顧客之外,又能透過附加產品增加毛利水平。對於咖啡店來說,加上不同分量的牛奶和泡沫或者注入糖漿,對成本的影響甚微,而在作者看來,這純粹是咖啡店的經營伎倆罷了。

註:《臥底經濟學家》的英文名字為《The Undercover Economist》,由《金融時報》的專欄作家Tim Harford所著,一年一度的書展馬上就要開始了,大家不妨留意一下。

妍宇,《香港華爾街的孩子》作者,畢業後一直在香港的華爾街工作,現任職跨國投行,卻始終是不折不扣的狂想一族:游走在城市之中,沉睡在字裏行間。

跨媒體地產網新居入伙 幾萬個精選樓盤 歡迎睇樓!

Money18免費即秒股票報價網站現推出8升級功能,財經資訊,實時實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