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趨緩物價照升 脹爆指日可待

環球經濟面臨走下坡危機,香港屬外向型經濟,自然不能幸免,本港銀行的研究報告預期,未來幾季的增長約在百分之五。不過,這只是壞消息的一部分而已,更大的問題還在後頭,因為在經濟增長可能放緩的同時,通脹不但沒有絲毫降溫迹象,反而變本加厲,下半年的通脹率預期將會接近百分之六。換言之,通脹隨時超過經濟增長率,脹爆風險與日俱增,真是「賺咗都補唔番」!

事實上,本港經濟早已出現過熱勢頭,可從兩方面印證。首先,去年第一季增長百分之八,之後三季維持百分之六以上,今年首季則達百分之七點二,遠高於官方預測的中期趨勢增長水平。其次,由於設備使用率接近飽和,勞工市場亦接近全民就業,產出缺口已被填平,再無餘地抵銷成本上升造成的壓力,結果是通脹易升難跌,出現第二輪甚至第三輪漲價潮。

不是說經濟放緩可以化解一部分通脹壓力嗎?這要看增長減速的原因是甚麼,香港的情況主要受外圍影響,對紓緩通脹無大幫助。反映環球需求的各地製造業指數正同步向下,預示着這些地方的進出口均面對逆風。香港向來十分依賴外貿,亦是推動增長的重要動力,當外圍需求減弱,必定首當其衝。本港過去幾個月的出口增幅已縮水,可惜外在因素無助解決當前的通脹困局,反而愈來愈像塘水滾塘魚。

環顧本港通脹成因,套用內地說法,就是很多屬結構性,與本地的經濟表現沒有此消彼長關係。內地是本港的食品及日用品主要來源,輸入通脹十分明顯。內地通脹屬於結構性及成本推動型,例如工資上升及資源緊絀所致,漲價壓力將長期存在,既然中央也放風說,今年內地通脹能夠控制在百分之五已屬不錯,香港要承受多少輸入通脹,應該有數得計。

此外,正如經濟學大師佛利民說,通脹歸根究柢是「貨幣現象」,香港的通脹又怎會有例外呢?當設備使用率飽和、近乎全民就業,大量貨幣追逐有限商品便更加突出。這裏所指的「大量」包括過去幾年流入的熱錢,以及本港銀行貸款大幅增長下創造的貨幣。截至今年五月,銀行貸款增長一直維持在三成左右的歷史高位,通脹不誇張才怪。

國際清算銀行不久前發表報告,罕有地呼籲全球盡快加息,扭轉經濟過熱、防止通脹惡化,對香港來說實在非常諷刺。香港跟隨美國的超低息,信貸增長是不可能被遏下去的;港元幣值被低估,按照購買力平價,必定是以加價來換取平衡,通脹注定有增無減。如果本港經濟增長不幸地隨外圍放緩,港人下半年感受到的真實通脹壓力將更大,恐怕要等到惡性通脹把經濟拖垮、造成社會大動盪為止。